第619章 首恶伏辜余暂免仍凭丹悃固神京(4 / 5)
粮饷收支透明,百姓、卒子再无饥馁之虞;玄夜卫与京营联动顺畅,内奸、细作无隙可乘。
一日,萧桓于御书房召谢渊,见窗外百姓往来、商贩叫卖,感慨道:“谢太保,今朝堂清明、百姓安乐,皆你的功劳。
朕以前恐大权旁落,今知将权予忠良,方是护社稷之道。”
谢渊躬身:“陛下,此非臣一人之功,乃百官尽职、军民同心之故。
然旧党未除,石、徐、刘仍需监察,边防亦需再固,不可懈怠。”
萧桓点头:“太保所言极是!
朕命你暂代辅之职,与六部共理朝政。
石崇在宣府卫、徐靖在南京,需命玄夜卫暗探严加监视;刘焕在户部,需让陈忠每月核其经手粮饷,勿让再私扣。”
谢渊暂代辅后,仍恪守“内阁监察司”
制度,每日报备行踪、经手事,未敢专权。
他荐张文任吏部侍郎,主文官考核,汰旧党小吏数十人;荐陈忠任户部左侍郎,助刘焕办差,实则监察。
京营与边军亦按谢渊之令,定期演练,边防日固。
京师街头渐复热闹:小贩叫卖声、孩童嬉笑声不绝。
周老汉(德胜门乡勇教头)带孙子至“破诈保帝碑”
前,指碑上“谢渊”
二字,道:“当年谢太保识破瓦剌诈降,今又斥赵伦议和,护京师百姓。
你需记:忠良在,京师安;奸佞兴,家国危。”
孙子似懂非懂,摸碑上字迹:“谢太保……忠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京营卒们亦常至碑前祭拜战死兄弟。
赵安(正七品校尉,曾假扮帝)对卒子们道:“谢太保设制防内奸、整军固防,瓦剌才退。
我们需好好训练,守护这太平。”
石崇在宣府卫,见李默监视严密,且玄夜卫暗探常查其行踪,不敢与旧党联络;徐靖在南京,虽欲联络旧党,然“内阁监察司”
已行文南京理刑院,命监察其动向,亦不敢妄动;刘焕在户部,每核粮饷皆有陈忠在场,私扣之念尽消,只求戴罪立功。
旧党官员见谢渊势固、制度严密,亦暂敛锋芒,不敢再提议和。
德佑二十年,萧桓下旨,将“谢渊斥议和、设三制”
之事纳入《大吴会典》,定为祖制:
“内阁监察司”
为常设,隶御史台,从四品,司长需由无党争、清正之臣任,每届三年,不得为内阁成员亲信;
“粮饷督查科”
隶户部,正五品,每年核全国粮饷一次,结果刊刻成书,颁行各府县,接受军民监督;
“帝不议降”
“辅受监察”
“玄夜卫京营联动”
为永制,后世君主不得更改;
外邦议和,帝可遣亲王、一品重臣代往,帝不亲赴险地;与外邦使者接触,需有监察司或玄夜卫官员在场,防通敌泄情。
这些制度,不仅镇住旧党,更为大吴后世长治奠定基础。
至太子(萧桓子)即位,仍严格遵行:瓦剌遣使求和,愿还被俘卒、撤边兵,皇帝遣楚王(萧桓弟)代往,未亲赴;户部粮饷由督查科核,无再私扣;内阁成员受监察司所察,旧党难再兴风作浪。
渊去世后,萧桓追赠“太师”
,谥“忠肃”
,灵位入祀“忠良祠”
,与李东阳、岳谦并列。
张文、陈忠、秦飞等亦成大吴栋梁,继渊之志,护朝堂清明、边防稳固。
片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德佑朝堂议降之辩,渊力斥余党,擒赵伦,设三制防乱,朝堂乃清,边防乃固。
帝尝谓左右曰:‘渊在,朕无忧;渊去,朕失一臂也。
虽石、徐、刘暂免,然渊设制监之,终其世未再乱,此乃渊之功也。
’”
《玄夜卫档?斥和录》补:“自渊斥议和、设三制后,大吴百官皆知‘议和即通敌之嫌’,后世再无官员敢提出城议和。
石崇后因宣府卫守边有功,复升正三品,然终未再入京师;徐靖在南京理刑院任满,致仕归乡,未再涉党争;刘焕则因戴罪办差勤勉,后调南京户部任尚书,终无再私扣粮饷。
时人谓‘渊之一斥,立百年规矩;渊之一制,护三代安宁’。”
德胜门“破诈保帝碑”
旁,后立“斥和护京碑”
,刻谢渊怒斥赵伦之语:“宁战而亡,不议而降!
战则有生机,降则无活路!”
每至清明,百姓聚碑前祭拜,老人口述谢渊斥议和、设制度之事,孩童吟诵片头诗,忠良之名,代代相传。
萧桓命礼部编撰《斥和录》,详载赵伦阴谋、谢渊怒斥、秦飞侦查、制度设立及石、徐、刘暂免之由,附百官奏疏、罪证木刻图,颁行天下各府县,为官学教材。
书末附萧桓御批:“忠良乃国之柱石,制度乃国之根基。
朕之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