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西市刃落首级悬九门传示警豺狼(2 / 5)
场,留南面给百姓观瞻——凡持兵器、穿短打的,不问是官是卒,先拿下再说!”
岳谦抱拳躬身,甲胄的铁片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太保放心!
京营卒已在校场整装,甲胄、兵器都验过了,午时前定能围住刑场,绝不让一只飞鸟靠近囚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渊又转向秦飞,指节叩了叩竹片上“红灯”
二字:“你带三百玄夜卫,分十队伏在柴房周围,每队配三副弩箭,石崇一掀柴房门,先射灭红灯,再用铁链锁门,别让一个旧卒跑出来;张启(从三品文勘房主事),你再去诏狱署,把石迁的通敌密信、私刻的‘瓦剌王庭印’都带来,斩决前再验一遍,确保墨痕、印鉴半分不差!”
三人领命而去,谢渊走到窗边,望着西市方向的炊烟。
石迁掌镇刑司五年,构陷忠良三十余人,私通瓦剌的密信攒了七封,若今日斩不了他,镇刑司的旧党只会更嚣张,百姓也会觉得朝廷怕了奸佞。
他摸出腰间的“镇国剑”
,剑鞘是鲨鱼皮所制,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剑柄上“肃奸护邦”
四字被摩挲得亮——这是陛下亲赐的剑,今日监刑,他要让天下人知道,无论官阶多高,犯了国法,都得伏罪。
诏狱署的文勘房里,日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张启面前的案上。
他正用一支银质的小针,挑开密信上“瓦剌王庭印”
的墨层,针尖沾出一点暗红——那是内府朱砂独有的色泽,寻常墨坊绝造不出。
案上摆着两块墨,左边是从石迁书房搜出的镇刑司专用松烟墨,右边是普通的市售墨,他各刮下一点墨粉,放在瓷碟里用温水化开,左边的墨汁泛着莹润的光泽,右边的却灰:“秦指挥使,”
张启举着密信,对赶来的秦飞道,“您看这印,真‘瓦剌王庭印’该有‘也先亲钤’的阴纹,这枚却是用刻刀一点点凿出来的,边缘还有崩口,我比对了石迁书房搜出的刻刀,崩口的纹路一模一样;密信上‘夏末献德胜门’的字迹,和石迁在诏狱画押的笔迹,起笔、收笔的力道都对得上,绝无半分伪造!”
与此同时,刑部刑讯室的阴冷气息里,正三品刑部侍郎刘景坐在案后,案上的烛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石迁的亲信小吏王顺(正七品)被铁链锁在刑架上,膝盖抖得像筛糠,额头的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地上洇出小水痕。
“王顺,”
刘景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威压,指节叩着案上的供词残片,“石迁每半月让你送一封密信去瓦剌使者府,信里写着边军的布防图,你敢说你不知道?”
王顺的嘴唇哆嗦着:“刘侍郎,小……小人只是奉命跑腿,信里写什么,小人真的不知道!”
刘景拿起供词残片,递到王顺面前。
残片边缘被火燎过,还留着焦痕,上面“每半月送密信至瓦剌使者府,取银五十两”
的字迹,末尾“王记”
的签押歪歪扭扭——那是王顺的笔迹,他每次收了石迁的赏银,都会在账册上这么签。
“你再看看这个,”
刘景又拿出一本账册,是从王顺家搜出的,“这上面‘五月初三,收石提督银五十两’的记录,和密信送抵的日子一模一样,签押也分毫不差,你还想瞒?”
王顺的脸瞬间惨白,铁链“哗啦”
一声,他瘫跪在地上,眼泪混着冷汗往下掉:“是……是石提督逼我的!
他说若我不送,就杀我全家!
还说事成后封我从六品……小人一时糊涂,才做了这丧良心的事!”
刘景命衙役记下供词,让王顺画押,墨汁沾在他抖的指尖,画出的押印都歪了。
他将供词仔细折好,派两名衙役快马送往刑场——多一份实证,石迁就多一分罪,旧党想翻案也难。
午时的钟声快响了,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却提着个锦盒,急匆匆奔往谢渊的府邸。
谢府的庭院里,松柏苍翠,石桌上还摆着谢渊晨起看的《大吴律》。
张文走到廊下,手抖着将锦盒递上前:“谢太保,您看……石迁虽犯了错,可他毕竟是从一品提督,斩在西市,恐让百官心寒。
不如……不如贬去琼州充军,留他一条性命,也显朝廷的仁厚。”
谢渊的目光落在锦盒上,盒盖没盖严,露出里面金条的反光。
他抬手一推,锦盒“咚”
地砸在石阶上,金条滚出来,落在青石板上出脆响。
“张文,”
谢渊的声音冷得像冰,“你是石迁的门生,三年前石迁构陷大同卫守将陈安,说他‘通敌’,你在吏部压下弹劾陈安的奏疏,还把他的考核定为‘不称职’,逼得陈安差点自缢——这事你忘了?”
张文的脸瞬间涨红,又变得惨白,往后退了两步:“太保,那都是误会……陈安确实有过失……”
“误会?”
谢渊打断他,手按在腰间的“镇国剑”
上,“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