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擒奸邪归法网京邦固属大吴(5 / 6)
谢渊将捷报呈给萧桓,萧桓欣慰道:“粮足则兵强,兵强则边安。
陈忠任户部尚书,果然胜任!”
张毅(正二品工部尚书)派周瑞(正三品工部侍郎)赶造火器,送火器二百门、滚木两千根、箭两万支到九门。
“谢太保,”
周瑞道,“这些火器都验过了,威力比之前的大;滚木用的是硬木,能砸坏瓦剌的骑兵。
九门城楼也已修缮完毕,增设了箭楼和火器库。”
谢渊看着新火器,点头道:“有这些器械,再加上军民的士气,京师固若金汤。”
周瑞道:“工部还会继续造,确保九门、边地的器械充足;火器库由工部、兵部、玄夜卫共管,钥匙每月轮换,防奸党破坏。”
周显完善玄夜卫侦缉制度:“边地设‘奸党侦缉哨’(从六品),每边卫一人,专司瓦剌动向与旧党余孽清查;京师设‘吏治巡查哨’(从六品),每坊一人,专司官员勾结线索核查。”
秦飞道:“周指挥使,此制可防奸党再起,玄夜卫已培训完毕,哨长皆为清正得力之人。”
周显点头:“玄夜卫是陛下的耳目,需时刻警惕,不能让旧党死灰复燃。”
谢渊撰写《大吴肃奸录》,详细记载持剑除奸的过程、官官相护的危害、监察制度的完善,奏请萧桓颁行全国。
录中写道:“肃奸之道,在明权、在依法、在联动。
明权则能断,依法则无滥杀,联动则无疏漏。
内奸除,吏治清,社稷方安。”
萧桓命内阁将《肃奸录》抄送六部九边,令“百官研习,引以为戒;边将参照,固防肃奸”
。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肃奸安邦碑”
,刻萧桓、谢渊、秦飞、李嵩、陈忠等之名,碑文中写道:“德佑之世,奸党作祟,官官相护,危及京畿。
帝授剑明权,臣持柄肃奸,内患除,外寇退,百姓安乐,此乃大吴之幸。”
每到初一、十五,百姓们都会提着祭品来祭拜,香火袅袅中,京师的城楼愈坚固,民心愈凝聚——这是对忠良的赞颂,也是对太平的期盼。
边地安稳数月后,瓦剌太师也先遣使入京求和,递上“永不袭边”
盟约,愿“年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求大吴赐粮五千石”
。
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也先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
内奸已除,边军强盛,也先真心求和,可许盟约,但需按礼制朝贡,粮可赐,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太保所言极是。
求和能保边地长久安稳,让兵卒、百姓安心生产。”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京师的安稳、边军的强盛,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见兵卒练得热火朝天,火器精良;到宣府卫,见边军堡寨坚固,粮囤满实;到京师,见街道繁华,百姓安乐。
使者私下对秦飞道:“大吴京师安稳,边军强盛,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再敢来,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盟约签订时,也先使者对萧桓道:“可汗(指萧桓)英明,谢太保忠良,大吴强盛,瓦剌愿永结盟好,不再南犯。”
谢渊部署九边冬防:“宣府卫、大同卫加派兵卒,每日巡查;粮仓加派玄夜卫哨,防鼠患、火灾;火器局赶制火药,确保火器能用。”
李默在宣府卫筑暖棚,给兵卒取暖;陈安在大同卫教兵卒做“暖靴”
(麦壳填靴),兵卒们再也不用怕冻脚。
萧桓下旨,给边军卒每人赐冬衣一件、炭火二十斤。
谢渊亲自送冬衣到宣府卫,兵卒们穿上新棉衣,围着火塘取暖,心里暖暖的:“谢太保,有陛下和您在,俺们冬天再也不冷了!”
(四)帝赐年礼慰忠良
除夕前夕,萧桓赐谢渊、秦飞、李嵩、陈忠等忠良年礼:谢渊获赐黄金百两、“忠勇护国”
墨宝;秦飞升玄夜卫指挥使(从一品);李嵩加“太子少傅”
衔(从一品);陈忠加“太子少保”
衔(从一品)。
“谢太保,”
萧桓握着他的手,“今年若不是你持剑肃奸,京师恐已乱。
这墨宝,是朕亲手所书,聊表朕的心意。”
谢渊躬身:“陛下,臣只是尽本分。
大吴的安稳,是陛下英明、百官协同、百姓支持的结果。”
德佑十六年正月初一,京师迎来新春。
九门的兵卒们仍在守城,周老汉带着乡勇们贴春联,写着“授剑肃奸安社稷,持柄护国定江山”
。
京郊百姓提着饺子、酒来慰问,与兵卒们一起过年,城楼上的笑声、祝福声,飘在大吴的土地上,温暖了整个寒冬。
岁末,萧桓率内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李东阳道:“今年帝授剑谢渊,肃内奸、安京师、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