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今兹漠北烟尘靖犹忆当年焚信时(5 / 6)
良,咱们定能过安稳日子!”
张毅派周瑞(正三品工部侍郎)赶造火器,送火器百门、滚木千根、箭万支到九门。
周瑞对谢渊道:“谢太保,这些火器都验过了,威力比之前的大;滚木也用的是硬木,能砸坏瓦剌的骑兵。
火器库加派了三重守卫,钥匙由工部、兵部、玄夜卫共管,绝不让石迁的事重演。”
谢渊看着新火器,点头道:“有这些器械,再加上军民的士气,京师固若金汤。”
李默从宣府卫调兵五千,驻守居庸关,加固烽燧,增设箭楼。
他对守关兵卒说:“谢太保在德胜门焚信立誓,咱们在居庸关也要守住,不让瓦剌前进一步!”
兵卒们齐声应诺,每日加紧练兵,烽燧的烟火日夜不熄——他们知道,居庸关是京师的门户,若失守,京师就危在旦夕。
大同卫守将陈安(此前被石迁诬陷,现已复职)也加强防务,派哨骑每日巡查,防瓦剌游骑窥伺。
京师国子监的学子们写文章歌颂谢渊“焚信拒降、护国安民”
,还把文章刻在石碑上,立在国子监门前。
国子祭酒(从四品)对学子们说:“谢太保的忠勇,是咱们大吴的榜样。
你们日后为官,也要像他一样,忠君爱国,绝不向外敌低头。”
学子们齐声喊:“忠君爱国,拒敌守土!”
瓦剌左贤王派探哨来京郊窥伺,见德胜门的兵卒练得热火朝天,火器精良,粮囤满实,又听说谢渊焚信立誓、军民同心,吓得没敢靠近,掉头逃回漠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飞把这事奏报萧桓,萧桓笑着说:“谢太保焚信立誓,真是震慑了瓦剌!
看来,民心齐,比什么都重要。”
谢渊道:“陛下,瓦剌虽退,却仍在漠北窥伺,咱们不能掉以轻心,还要加强防务。”
刑部尚书马昂(正二品)奏请修订《大吴拒敌律》,加重“通敌降敌”
之罪:“凡私通胡虏、劝降者,斩;凡焚防务、断粮道者,诛九族;凡包庇通敌者,贬谪琼州,终身不得回京。”
刘景(正三品刑部侍郎)道:“马尚书,这部律能震慑百官,让他们知道,通敌降敌的下场!”
李嵩选拔新的镇刑司提督,最终选定玄夜卫北司副指挥使方明(从二品)——方明清正廉洁,曾参与查石迁案,表现突出。
“方提督,”
李嵩对他说,“镇刑司是朝廷的密探机构,你要清正廉洁,监察百官,绝不能像石迁那样,利用职权谋私通敌。”
方明躬身:“李尚书放心,下官定遵旨办事,不负陛下信任!”
谢渊巡居庸关、大同卫,见边军卒们吃得饱、练得勤,心里松了口气。
李默陪着他登居庸关城楼,指着远处的漠北:“谢太保,瓦剌探哨已退,咱们的防务也加固了,您放心。”
谢渊点头:“李副总兵,辛苦你了。
居庸关是京师的门户,你要守好,不能让瓦剌有机会进来。”
陈安在大同卫设宴招待谢渊,兵卒们捧着米酒,敬谢渊:“谢太保,若不是您识破石迁的阴谋,咱们大同卫恐已遭瓦剌屠戮!
这杯酒,俺们敬您!”
谢渊接过酒,笑着说:“这是咱们同心协力的结果,不是我一人之功。”
京师百姓自做了块“忠勇拒敌”
匾,送到谢渊府前,周老汉率乡勇代表捧着匾,对谢渊道:“谢太保,若不是您焚信立誓,吓退瓦剌,咱们京师怕是已陷了!
这匾,是俺们的心意!”
谢渊接过匾,对着百姓们躬身:“这不是我一人之功,是陛下英明,是百姓们的支持——咱们同心协力,才能守住京师,守住家!”
京郊秋粮丰收,户部收购秋粮十万石,一部分补充京师粮仓,一部分运去边地。
陈忠奏报萧桓:“陛下,今年秋粮丰收,军粮充足,九边和京师的兵卒,明年都能吃饱饭了!”
萧桓笑着说:“好!
陈尚书,你要管好粮仓,别让粮受潮、别让鼠咬,确保军粮万无一失。”
谢渊巡边时,见居庸关的粮囤堆得齐城楼高,兵卒们捧着新粮,脸上满是笑意,心里松了口气——边军足食,才能安心守边,京师才能安稳。
谢渊命边军加强演练,居庸关、大同卫定期举行联合军演,练“骑兵突袭”
“火器防御”
等战法。
李默对兵卒们说:“瓦剌虽退,却仍在漠北窥伺,咱们要练强本事,就算他们再来,也能把他们打回去!”
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箭声“嗖嗖”
,火器声“轰轰”
,在边地的秋日里,透着几分威严。
谢渊看着演练的兵卒,对李默道:“明年春,咱们再从京营调五千兵来边地,加强防务。”
周显(从一品玄夜卫指挥使)完善玄夜卫侦缉制度:“凡查通敌案,需文勘房验墨、印鉴,暗探取证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