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逆党通胡焚火器欲胁天子降豺狼(5 / 6)

加入书签

见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火器精良,粮囤满实;又到大同卫,见边军演练阵法,堡寨坚固,使者私下对秦飞道:“大吴兵卒这么强,京师这么稳固,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到京师后,见街道繁华,百姓安乐,更是敬畏——他们知道,大吴已不是石迁通敌时的样子,再犯只会自取灭亡。

萧桓在太和殿接见瓦剌使者,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使者走后,萧桓对谢渊道:“有德胜门的防务在,有边军的强兵在,也先才真心求和——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臣的本分,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劳。”

冬季将至,谢渊部署边地冬防:“大同卫、宣府卫加派兵卒,每日巡查;粮仓加派玄夜卫哨,防鼠患、防火灾;火器局日夜赶制火药,确保火器能用。”

陈安在大同卫筑了暖棚,给兵卒们取暖;李默在宣府卫教兵卒们做“暖靴”

(用麦壳填靴,保暖),兵卒们再也不用怕冬天冻脚了。

萧桓下旨,给边军卒每人赐冬衣一件、炭火二十斤。

谢渊亲自把冬衣送到大同卫,兵卒们穿上新棉衣,围着火塘取暖,心里暖暖的。

除夕前夕,萧桓赐谢渊、秦飞、郑恒等忠良年礼——谢渊获赐黄金百两、绸缎二十匹;秦飞获赐玄夜卫特制令牌(可直入御书房);郑恒获赐“持正不阿”

墨宝。

谢渊捧着年礼,对萧桓道:“陛下,臣何德何能,获此重赏?”

萧桓笑着说:“谢太保,去年夏你护京师、拒劝降,今年又护边地、安民心,这是你应得的!

朕希望明年,大吴能更安稳,百姓能更安乐。”

岁末,萧桓率内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李东阳道:“今年夏,帝拒也先劝降,诛石迁奸党,安边地、固京师,瓦剌求和——此乃年度第一大功!”

萧桓点头:“谢太保拒降护国,秦飞查案缉佞,郑恒弹劾奸佞,陈忠补粮慰卒,都是忠良!

朕要下旨,表彰他们,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忠义之人,朝廷定不会亏待!”

百官跪拜:“陛下圣明!”

吏部组织百官述职,谢渊因“拒降护国、固京师防”

获“一等功”

;秦飞因“查案缉奸、防敌窥伺”

获“二等功”

;郑恒因“弹劾奸佞、彰显正义”

获“二等功”

;陈忠因“整粮饷、补军储”

获“二等功”

李嵩道:“今年的功过评定,以‘拒敌、除奸、安民’为要,就是要让百官知道,国之根本在民心,民心之根本在忠勇。”

秦飞将石迁案的罪证(通敌密信、私刻御玺印模、劝降书)封存于诏狱署东库,贴上“永世警示”

封条。

他对张启道:“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让后世官员知道,通敌劝降、媚敌献城的下场!”

张启点头:“秦指挥使放心,下官会派人看守,绝不让人擅动。

日后若有人再敢言降,就拿这些罪证给他们看!”

京师迎来新春。

大同卫、宣府卫的兵卒们仍在守边,陈安、李默带着兵卒们贴春联,写着“拒降安边地,守土护家国”

京郊百姓提着饺子、酒来慰问京师的兵卒,与他们一起过年,城楼上的笑声、祝福声,飘在大吴的土地上,温暖了整个寒冬。

片尾

谢渊、郑恒、秦飞仍忙于边地防务与京师监察,萧桓常召三人入宫议事,从防务调度聊到边地盟约,君臣信任愈深厚。

李东阳在《内阁记事》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夏之拒降守国,非谢太保之忠、秦指挥使之刚、郑御史之勇、陈尚书之谨,难成也。

君明则臣忠,臣忠则敌惧,敌惧则国安——此乃大吴中兴之理,传之后世,当永记之。”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拒降安邦碑”

,刻萧桓、谢渊、郑恒等之名,碑文中写道:“德佑之夏,敌书劝降,佞臣媚敌,忠良拒之。

帝焚书明志,臣沥血护京,边地安,百姓乐,此乃大吴之幸,社稷之福。”

每到初一、十五,总有百姓提着祭品来祭拜,香火袅袅中,边地的堡寨愈坚固,京师的民心愈凝聚,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也守护着这片土地永恒的安稳与太平。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夏,也先劝降,迁通敌谋献城,渊察其奸,遣飞侦缉,获罪证,帝诛迁。

帝赞曰:‘渊拒降护国,临危不乱,非此臣,京师难安,大吴难存。

’”

《玄夜卫档?忠良录》补:“拒降守国案后,帝命玄夜卫将‘石迁通敌劝降案’与‘魏庸、柳成案’并编为《九奸警示录》,颁行天下,诫‘奸佞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