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一曲德胜忠义颂流传后世见真情(6 / 7)
匾,送到皇宫前,感谢萧桓勘奸补粮、重视兵卒。
萧桓命人把匾挂在太和殿偏殿,对群臣道:“这匾不是给朕的,是给你们的——是你们同心协力,才让京师安稳,百姓安乐。”
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递上“永不袭边”
盟约,愿“年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求大吴赐粮五千石”
。
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德胜门的防务,让他们知道京师兵强粮足,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边地安稳,让兵卒们安心过冬。”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德胜门的兵卒和粮仓,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见兵卒们练刀、练火器,粮囤满实,周老汉率乡勇练箭,箭箭中靶。
使者私下对秦飞道:“大吴兵卒这么强,粮这么足,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连忙点头:“不敢!
不敢!”
萧桓在太和殿接见瓦剌使者,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使者走后,萧桓对谢渊道:“有德胜门的防务在,有充足的粮饷在,瓦剌才真心求和——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臣的本分,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劳。”
谢渊部署九门冬防:“德胜门、安定门加派兵卒,每日巡查;火器局日夜赶制火药,确保火器能用;粮仓加派玄夜卫哨,防鼠患、防火灾。”
岳谦在安定门筑了凉棚,给兵卒们纳凉。
萧桓下旨,给九门兵卒每人赐冬衣一件、炭火二十斤。
谢渊亲自把冬衣送到德胜门,兵卒们穿上新棉衣,围着火塘取暖,心里暖暖的。
周虎对谢渊道:“谢太保,有陛下和您在,俺们冬天再也不冷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渊笑着说:“好好守城门,就是对陛下最好的回报。”
萧桓率内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李东阳道:“今年夏,帝幸德胜门,勘粮案、补粮饷、定新规,兵卒强、防务固,瓦剌求和——此乃年度第一大功!”
萧桓点头:“谢太保勘奸护粮,陈忠整肃户部,秦飞查案缉佞,周老汉教勇练兵,都是忠良!
朕要下旨,表彰他们,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忠义之人,朝廷定不会亏待!”
吏部组织百官述职,谢渊因“总领九门、护粮强兵”
获“一等功”
;陈忠因“整肃粮饷、补粮慰卒”
获“二等功”
;秦飞因“查案缉奸、防敌窥伺”
获“二等功”
;周老汉因“教勇练兵、忠义可嘉”
获“三等功”
。
李嵩道:“今年的功过评定,以‘护粮、强兵、安边’为要,就是要让百官知道,国之根本在民生,民生之根本在粮饷。”
秦飞将王庆李彬案的罪证(交易文书、私扣的银子、粮袋)封存于诏狱署东库,贴上“永世警示”
封条。
他对张启(玄夜卫文勘房主事,从三品)道:“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让后世粮吏知道,扣粮害卒的下场!”
德胜门的兵卒们仍在守城,周老汉带着后生们在城楼上贴春联,写着“甲霜映忠魂,干饼动君心”
。
京郊百姓提着饺子、酒来慰问,与兵卒们一起过年,城楼上的笑声、祝福声,飘在京师的上空,温暖了整个寒冬。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德佑十五年夏,朕幸德胜门,察九门防务,见兵卒守御之艰、忠良报国之诚,又勘得粮吏王庆私扣军粮、主事李彬包庇之奸,遂诛佞补粮,以安军心。
今为固社稷根本、慰忠义之心、明吏治纲纪,特颁此诏,着各部院遵行:
一、通州卫兵卒三人,因缺粮饿病殒身,其志可悯,其忠可嘉。
朕特追赠三人为“大吴忠卒”
,敕礼部备礼,入祀京师“忠勇祠”
;其家属抚恤金,着户部按“边军阵亡家属例”
,每月支米五石、银十两,直至亲属身故,不得延误推诿。
二、京师九门粮饷,乃防务之基、兵卒之命。
着户部增设“京师粮储司”
,秩从四品,专司九门粮饷调度、存储、核验之责,凡粮饷收支、军粮分,皆需登记造册,每月朔日向朕奏报;该司由户部尚书陈忠兼领,择清正干练之吏辅之,防奸吏钻营。
三、玄夜卫“粮饷巡查哨”
,乃防扣粮、察奸弊之要职。
着将该哨改为常设,隶玄夜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