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夏木阴浓京畿危乡民伏阙请戎衣(5 / 7)

加入书签

意让户部加急办的——冬天再冷,你们也能暖暖和和守城门。”

周老汉捧着炭火盆,对陈忠道:“替俺们谢陛下!

俺们定守住城门,不让陛下担心!”

宋固被贬后,理刑院右都御史由李嵩举荐的正直官员王伦(正三品)接任。

王伦整肃理刑院吏治,罢免庸碌小吏十余人,提拔清廉官员,还奏请萧桓“理刑院不得干预乡勇防务,专司刑狱监察”

,避免再出现魏庸之流借职谋私。

谢渊对王伦道:“王都御史,理刑院是朝廷监察之司,需清正廉洁,才能护民心、固社稷。”

王伦躬身:“谢太保放心,下官定不负陛下信任,整肃理刑院,绝不让奸佞再作乱。”

秦飞在乡勇营设“玄夜卫联络哨”

,派暗探常驻,每日与玄夜卫北司通报乡营动静。

暗探张青对周老汉道:“周统领,若有可疑人,您就找俺,俺们玄夜卫定帮您查清楚。”

周老汉点头:“有你们在,俺们更放心了。

咱们一起守营,不让奸贼有机可乘。”

宣府卫守将李默(从三品)递捷报:“瓦剌残部数十人袭边,被边军斩杀,无一人逃脱;漠北瓦剌左贤王已率部退回深处,年内再无袭边之意。”

萧桓把捷报递给谢渊:“边地安稳,京郊乡勇得力,今年冬天,京师能安稳过了。”

谢渊躬身:“陛下,这是君臣同心、官民同心的结果——只要咱们守住民心,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安稳。”

萧桓率百官祭天,告“乡勇助战,旧党伏诛,边地安稳,民心安乐”

祭文里写道:“赖乡民忠义,忠良勘奸,京师无虞,边尘不起。

朕愿与百姓共守江山,共享太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渊、李东阳等百官与周老汉等乡勇代表一同跪拜天坛前,声音齐整:“愿大吴永固,百姓安乐!”

夏季过后的秋收时节,京郊秋粮成熟,乡勇们农忙时回乡收粮,闲时再回营练兵。

周老汉带着后生们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收麦,老人感动得哭着说:“你们守城门,还帮俺收粮,真是好人啊!”

周虎道:“大娘,俺们是乡勇,也是乡亲,帮您是应该的。”

乡民们都说:“乡勇既护城,又助农,是咱们的福气!”

谢渊命杨武核乡勇战功,周老汉率乡勇击退瓦剌游骑三次,识破旧党阴谋两次,立“二等功”

;周虎等十人立“三等功”

,皆由兵部颁“忠勇状”

,记入军功册。

杨武把军功册递给谢渊:“这些乡勇真立了不少功,若瓦剌再来,他们定能再立战功。”

谢渊点头:“好好记着他们的功,日后有机会,还能升阶——朝廷不能亏待忠义之人。”

张毅派周瑞修缮德胜门守城器械,加固箭楼、补充滚木、修复火器,还给乡勇营送了五十把新刀。

周瑞对岳谦道:“守城器械修好了,火器也验过了,冬天若有战事,定能派上用场。”

岳谦道:“多谢周侍郎!

有这些器械,再加上乡勇的箭术,德胜门固若金汤。”

京师百姓自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乡勇助战、边地安稳。

街上挂满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追着玩,商贩们吆喝着卖糖葫芦、卖风车,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乡勇的功劳,都笑着说:“有乡勇守城门,咱们冬天能睡安稳觉了!”

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递上“永不袭边”

盟约,愿“年年朝贡良马、羊皮,求大吴赐粮五千石”

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乡勇守城门之威,让他们知道京师有民心相助,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京郊安稳,乡勇也能安心农练兵。”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德胜门的乡勇,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正遇乡勇冬训。

周老汉率乡勇练箭,箭箭中靶;周虎等后生练刀,刀风凌厉。

使者见了,脸色白,私下对秦飞道:“大吴乡勇竟这么厉害,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这些乡勇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连忙点头:“不敢!

不敢!”

瓦剌使者与大吴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萧桓看着盟约,对谢渊道:“有乡勇助战,瓦剌才真心求和——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乡民们的忠义感动了天地,是朝廷的仁政赢得了民心——民心安,边疆才能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