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终教军饷输边地再护山河守四方(5 / 6)
/p>
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派玄夜卫去漠北监督,防他们反悔;朝贡需按大吴礼制,不可辱国。”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边地十年安稳。”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漠北,按谢太保说的办!”
秦飞率玄夜卫出使漠北,见了瓦剌左贤王,宣读大吴的条件:“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瓦剌不得在漠南屯兵;若犯边,大吴必伐。”
瓦剌左贤王连忙答应:“秦指挥使放心,俺们绝不犯边!”
秦飞在漠北待了五日,确认瓦剌撤兵后,才回京复命。
户部尚书刘焕筹备朝贡粮:“瓦剌遣使来京,需备粮饷招待,但不可浪费——按‘使者例’,每日粮三石,银十两。”
户部侍郎陈忠道:“刘尚书,粮已备好,就等使者来了!”
礼部尚书王瑾制定朝贡礼:“瓦剌使者需在正阳门跪拜,入太和殿需三跪九叩,朝贡物品需由礼部核验,再呈帝前。”
礼部侍郎林文(正三品)道:“王尚书,礼仪已练熟,不会出岔子!”
瓦剌使者入京,按礼制朝贡。
京师百姓站在街边看,有人喊:“和平了!
再也不用怕瓦剌了!”
孩子们追着使者的队伍跑,手里拿着鲜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桓率百官祭天,告“漠北求和,边地安稳,奸佞已除,百姓安乐”
。
祭文里写道:“赖天地护佑,忠良用命,奸佞伏诛,和平降临,大吴江山永固,百姓永享太平。”
谢渊、李东阳等百官跪拜天坛前,声音齐整:“愿大吴永固,百姓安乐!”
大同卫、宣府卫把秋收的粮食送京五千石,陈安、李默递奏报:“边地丰收,愿送粮入京,助京师百姓过冬。”
萧桓看着粮车,笑着对谢渊道:“边地丰收,是你护粮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边军与百姓勤劳,才有丰收。”
李东阳率内阁总结德佑十五年事:“三月除张端构陷之奸,五月平赵霖袭陵之冤,六月布九门之防,七月斩石迁扣粮之佞,九月收瓦剌求和之好——全年无大灾,无大患,大吴入鼎盛之期。”
萧桓看着总结,欣慰道:“这都是百官同心、百姓支持的结果——明年,咱们还要让大吴更安稳!”
谢渊递致仕表:“臣年近半百,身体渐衰,愿致仕归乡,让年轻官接力护大吴。”
萧桓不许:“谢太保,大吴还需要你,你若致仕,谁护边地、勘奸佞?朕不准!”
谢渊含泪躬身:“臣遵旨!
臣定继续护大吴!”
谢渊站在德胜门城楼上,看着雪花落在箭楼上,心里满是安稳。
秦飞走来,手里捧着热粥:“谢太保,喝碗粥暖暖身子。”
谢渊接过粥,望着远处的漠北方向:“秦指挥使,今年冬天,边军不会冻饿了,京师也不会慌了。”
秦飞点头:“是啊,都是您的功劳——大吴的江山,会永远安稳。”
雪花飘落在两人的甲胄上,像给忠良的勋章,在寒冬里,温暖了大吴的每一寸土地。
片尾
德佑十五年十月廿,萧桓下旨:
追赠边军冻饿战死的兵卒为“忠边校尉”
,家属由户部按月放抚恤金,入祀“忠边祠”
;
玄夜卫“京师防务巡查司”
与“边地密探千户所”
合并,由秦飞兼领,专司京师与边地防务核验;
户部设“边粮储备仓”
于通州、宣府卫,各囤粮五万石,防边军缺粮;
礼部将“瓦剌朝贡”
纳入《大吴礼典》,规定朝贡年限与礼仪,永为定制;
内阁将德佑十五年事编为《中兴录》,颁行全国,令百姓知“忠良护邦、奸佞伏诛”
之理。
谢渊仍每日忙于边地防务与京师监察,萧桓常召他入宫议事,两人对坐御书房,从边粮调度聊到朝贡礼仪,君臣信任愈深厚。
李东阳在《内阁记事》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奸佞四出,忠良四勘,终得太平——非谢太保之刚正、秦指挥使之细察、李尚书之整肃、刘尚书之调粮,难成也。
帝王之明,在辨忠奸;社稷之安,在固根本(边地、粮饷、吏治)——三者皆固,天下方宁。”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中兴碑”
,刻谢渊、秦飞、陈安、李默等忠良之名,碑文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奸佞乱政,忠良勘案,边地安稳,瓦剌求和,此乃大吴中兴之始。”
每到初一、十五,百姓们提着祭品来祭拜,香火袅袅中,德胜门的箭楼愈坚固,大同卫的边堡愈安稳,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永恒和平。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渊四勘奸佞:三月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