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斩佞安边威振漠留名青史照尘寰(2 / 5)
‘逃兵供词’,经勘验,墨色为松烟墨,与赵安书房的墨一致,且供词上的‘逃兵姓名’,多是大同卫已战死的兵卒——此乃伪造无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桓拿起密报,指尖微微颤抖。
他不是不知道主和派的私心——王显是张端旧僚,赵安是李谟远亲,两人怕谢渊再立战功,断了旧党复起的路,才拼命主和。
可他仍犹豫:“若处置王显、赵安,主和派必反弹,朝堂恐乱;若不处置,谢渊、李东阳又会心寒秦飞,你说,朕该怎么办?”
秦飞抬头,目光坦荡:“陛下,社稷安危重于朝堂安稳。
王、赵二人私通瓦剌、伪造奏疏,若不处置,日后必有人效仿,边患永无宁日;谢尚书、李辅忠勇,只要陛下明辨是非,他们必不怨怼,仍会为大吴效力。”
萧桓没说话,只是把密报压在案下,望着窗外的宫墙,心里像被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是社稷安危,一边是朝堂平衡,他竟不知该偏向哪头。
三月廿四,谢渊再次求见,手里捧着大同卫的急报:“陛下!
瓦剌游骑已开始攻城,陈安将军派人突围求救,说‘城防尚可守三日,若援兵不到,必破’!
臣请陛下即刻下旨,拨粮调兵!”
萧桓看着急报上“陈安顿”
的血字,心里一疼,却仍道:“谢尚书,户部递来奏疏,说‘京师仓粮仅支三月,若拨三万石给大同,京师恐缺粮’——要不再等等?”
谢渊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陛下!
户部仓粮上月实勘有八万石,何来‘仅支三月’?定是王显与户部尚书刘焕串联,扣压实勘奏疏!
臣请陛下传刘焕来对质!”
正说着,王福进来通报:“陛下,王侍郎、刘尚书求见,说‘有京师百姓联名奏疏,愿捐粮支持弃大同、保京师’。”
萧桓点头:“让他们进来。”
王显和刘焕走进来,手里捧着一卷纸,上面密密麻麻签着名字。
“陛下,”
王显躬身道,“这是京师百姓的联名奏疏,说‘怕瓦剌再来,愿捐粮支持陛下弃大同、保京师’——民心如此,陛下当顺民心!”
谢渊接过奏疏,扫了一眼,突然冷笑:“王侍郎,这‘联名’的名字,有一半是去年匿名榜文案中,被玄夜卫拘押的旧党!
百姓怎会跟旧党联名?此乃伪造!”
刘焕脸色白,强辩:“谢尚书休得胡言!
这奏疏是百姓自愿签的,怎会是伪造?”
谢渊看向萧桓:“陛下!
臣请玄夜卫勘验奏疏,若为伪造,王、刘二人当以‘欺君’论罪!”
萧桓却摆了摆手:“罢了此事不必勘验,大同卫的事,再议一日。”
谢渊看着萧桓的眼神,心里突然凉了半截——他知道,帝王的犹疑,比瓦剌的兵锋更伤人。
三月廿五的深夜,秦飞再次求见,手里捧着赵安私藏的书信——是写给李谟旧党王信的,上面写着“若能劝陛下弃大同,谢渊必失宠,咱们可趁机复起”
。
“陛下,”
秦飞声音沉重,“赵安的罪证已足,王显私通瓦剌的供词也有,再不处置,恐生祸端!”
萧桓拿起书信,看着上面赵安的笔迹,又想起谢渊在廷议上的失望眼神,心里终于有了一丝松动:“明日廷议,朕会处置他们你先去,让谢尚书安心。”
秦飞刚走,王福又进来,手里拿着太后的懿旨:“陛下,太后懿旨,说‘瓦剌兵势盛,若开战,恐伤京师,不如暂许岁贡,保陛下龙体’。”
萧桓接过懿旨,太后的字迹温润,却像块冰,浇灭了他刚有的松动——太后是他的生母,去年石迁构陷谢渊时,就曾被蛊惑劝他“暂避”
,如今又主和,他怎能不顾及?
他坐在龙椅上,看着案上的密报、奏疏、懿旨,只觉得头疼欲裂。
帝王的权柄,从来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他要顾社稷,要顾民心,要顾太后,还要顾朝堂平衡,可这些“顾”
,却让他把忠勇的谢渊,晾在了寒风里。
三月廿六的廷议,太和殿里气氛诡异。
王显、赵安站在主和派前列,脸上带着得意——他们知道太后懿旨已递,萧桓定会偏向他们。
谢渊、李东阳站在主战派前列,目光坚定,却难掩眼底的疲惫。
萧桓坐在龙椅上,刚要开口,秦飞突然出列,手里捧着密报和书信:“陛下!
臣请奏——王显遣张茂私通瓦剌,赠金帛;赵安伪造逃兵供词、私通旧党,罪证确凿,请陛下处置!”
王显、赵安脸色瞬间惨白,扑通跪在地上:“陛下!
臣冤枉!
是秦飞诬陷!”
主和派的官员们也慌了,有的低头不敢说话,有的还想辩解:“陛下,秦飞是谢尚书的人,恐有私怨!”
萧桓看着地上的王显、赵安,又看着秦飞手里的罪证,心里的犹疑突然消散了——他想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