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莫让忠魂埋雪野且凭铁案祭英灵(5 / 5)

加入书签

来:“陈将军的仇报了,接下来,咱们要做的,是守住剩下的边关,不让更多的人牺牲。”

王三点点头,抹了把眼泪,看向宣府卫的方向,心里默念:陈将军,贪官伏法了,您放心,我们会守住大吴,守住您用命护着的土地。

十一月廿的清晨,雪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忠烈祠上,把祠堂的瓦都染成了金色。

陈烈的葬礼在这里举行,萧桓亲往祭奠,穿着素色的龙袍,没带仪仗,只跟着几个近侍,手里捧着陈烈的矛杆,一步步走上台阶,脚步很慢,很沉。

矛尖上的瓦剌甲片在晨光下泛着光,像在诉说着这位老将的功绩。

“陈将军,”

萧桓对着灵位躬身,声音带着哽咽,泪水落在身前的供桌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朕替张建、王承业这些贪官,向你赔罪。

朕已经下旨,重订《九边粮饷核查制》,让玄夜卫的粮监御史驻在九边,漕粮起运、转运、入库,每一步都要勘验,再也不会让‘粮绝守城’的事生。”

谢渊、周显、王三等人也跟着躬身,泪水落在雪地上,很快结成了冰,像一颗颗透明的珠子。

葬礼结束后,萧桓站在忠烈祠的门口,看着远处的长城,长城在雪地里像条银色的龙,蜿蜒向远方。

他知道,瓦剌还在关外,镇刑司的余党可能还没肃清,大吴的边关还会有战事,但只要有陈烈这样的忠将,有谢渊、周显这样敢说敢做的主战派,有九边那些愿意用命守土的将士,大吴就不会倒。

雪又开始下了,轻轻的,落在忠烈祠的匾额上,“忠昭日月”

四个字在雪光中显得格外明亮。

萧桓握紧了手里的矛杆,仿佛能感受到陈烈的力量——那是忠诚的力量,是守土的力量,是大吴永远不会熄灭的力量。

片尾

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廿五,萧桓下旨追封陈烈为“镇国将军”

,赐谥“忠勇”

,其子陈安袭父职,任大同卫指挥使,俸禄加三级;同时命玄夜卫抽调精干,组成“九边粮监巡按”

,分驻宣府、大同、居庸等九边重镇,凡私扣、私卖军粮者,无论官阶高低,先拘后奏,严惩不贷。

谢渊则率五千锐卒驰援宣府卫,重新加固城墙,修补被战火毁坏的城楼,又从神京调运冬粮三万石,分给守城的军卒。

瓦剌左贤王闻知陈烈的仇已报,主战派掌权,九边防备森严,再无隙可乘,遂率部退师北归,宣府卫之危暂解。

王三跟着谢渊回到宣府卫时,特意去了南门的城楼——那里是陈烈战死的地方,城砖上还留着暗红的血痕,雪落在上面,像在轻轻擦拭。

他把陈烈的矛杆插在城楼的角落里,矛尾的红缨在风中轻轻飘着,对着矛杆敬了个军礼:“陈将军,我们回来了,宣府卫,我们守住了。

您看,这城还是您守过的城,这土地还是大吴的土地。”

雪落在矛杆上,轻轻的,像在回应他的话。

远处的烽燧燃起了火,一串接一串,从宣府卫一直连到居庸关,像给长城系了条红绸,那是大吴的希望,是忠魂的守护,在风雪中,永远不会熄灭。

卷尾

《大吴史?忠义传》载:“陈烈,永熙年间从军,历狼山、大同卫之役,累迁至宣府卫守将,治军严明,与士卒同甘苦。

德佑十四年十一月,瓦剌围宣府卫,烈率部死守七日,粮绝殉国,尸身悬城楼三日,玄夜卫百户李焕率死士夺回。

帝萧桓亲祭,追封镇国将军,赐谥忠勇,命忠烈祠配享,其子安袭职。

其血书存于太庙西庑,帝亲题‘忠勇可鉴’四字,以昭后人。”

《玄夜卫档?粮饷录》补:“宣府卫失守案后,玄夜卫设‘九边粮监御史’九员,秩正七品,直属诏狱署,专查漕粮转运、军粮支用,凡账册不符、粮饷迟滞三日以上者,立拘监官勘问。

德佑十五年春,九边军粮亏空尽补,边军冬衣、器械皆配齐,士气复振。

瓦剌左贤王遣使求和,帝不许,命谢渊整饬边备,严阵以待,瓦剌再不敢犯宣府、居庸之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