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莫教忠良蒙垢辱且凭铁证破迷阴(5 / 5)

加入书签

周显道,“到时候,石迁案的最后一环,就齐了。”

十月廿四的清晨,胡商被押进太和殿时,身上还带着大同卫的冰碴。

他跪在丹墀下,看见石迁也被押在殿侧,突然抖得像筛糠:“陛下臣招!

是石迁让臣找秦安买布防图,说‘若拿到图,瓦剌必重赏’!

迁还说,若秦安不允,就杀了他,嫁祸给秦将军!”

石迁猛地抬头:“你胡说!

我什么时候让你杀秦安?”

胡商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扔在地上:“这是迁给臣的信物,说‘凭此可号令大同卫的李谟旧部’——玉佩上刻的‘迁’字,陛下可验!”

玄夜卫卒捡起玉佩,呈给萧桓。

萧桓看着玉佩上的字,又看向石迁,突然叹了口气:“石迁,你到如今,还想狡辩?”

石迁看着玉佩,突然没了力气。

那玉佩是李谟赏他的,他确实给了胡商,却没说要杀秦安——他只是想拿布防图讨好瓦剌,为李谟翻案留条后路。

可此刻,所有的辩解都显得苍白。

“臣认罪。”

石迁的声音轻得像羽毛,“臣愿领死,只求陛下饶过臣的家人——他们不知道臣做的这些事。”

萧桓沉默了片刻,道:“你的家人,玄夜卫会查核,若确不知情,可免连坐。

但你与赵世涛等,通敌、构陷忠良,按大吴律,当斩立决,曝九边,以儆效尤。”

石迁被押出太和殿时,阳光正好穿过云层,照在他脸上。

他看见秦飞正与兵部官员商议防务,谢渊在殿外部署玄夜卫卒,王三押着胡商往诏狱去——这些他曾想构陷的人,此刻正为守护大吴忙碌着。

石迁突然想起狼山的焦土,想起岳峰的断矛,想起独石口百姓的尸体,泪水又涌了上来。

“周指挥使,”

石迁转头对押他的周显说,“臣有个请求——死后,把臣的骨灰撒在狼山。

臣想看看,秦将军他们,是怎么守住大吴的。”

周显看着他,点了点头:“可以。”

刑场的刀光落下时,石迁最后想起的,是李谟当年对他说的话:“迁啊,咱们做的事,都是为了大吴。”

可到最后他才明白,真正为大吴的,是那些被他构陷的主战派,是那些在边关流血的士兵,是那些不愿迁避、死守家园的百姓。

他的血溅在刑场的雪地上,像一朵暗红色的花,很快被新雪覆盖——仿佛他从未存在过,只留下一个警示:奸佞之徒,终将为自己的贪婪与愚蠢,付出代价。

片尾

德佑十四年十月廿五,石迁、赵世涛等十二人伏诛,曝居庸关、大同卫等九边重镇。

玄夜卫趁势清查李谟余党,共逮捕镇刑司旧吏、理刑院官员凡三十余人,抄没私银十五万两,尽数充作九边军饷。

秦飞在兵部拟就《九边联防增补策》,奏请陛下“以玄夜卫监军饷、以边军老兵充烽燧督查”

,萧桓准奏。

谢渊则率玄夜卫卒巡视居庸关,加固城墙,补充粮草——瓦剌虽仍在关外徘徊,却再不敢轻易来犯。

王三押解胡商回大同卫时,特意绕到岳峰祠,将石迁的“认罪书”

烧在香炉里:“岳将军,奸人伏法了,您放心,我们一定守住大吴。”

香炉里的烟,顺着风飘向狼山的方向,像在回应他的话。

雪又下了起来,落在神京的城墙上,落在九边的烽燧上,落在岳峰祠的匾额上——那“忠昭日月”

四字,在雪光中显得格外明亮。

卷尾

《大吴史?刑法志》载:“德佑十四年十月廿五,石迁、赵世涛等十二人,以‘通敌构陷、朋比为奸’罪斩于市,曝九边。

理刑院经此一案,革除‘镇刑司旧吏复起’之例,凡曾隶镇刑司者,皆需经玄夜卫核查无过,方许任职。

户部重订《军饷核查制》,设‘玄夜卫监粮御史’三员,专查漕粮转运、边军支用,九边粮荒渐解。”

《玄夜卫档?防务录》补:“石迁伏诛后,玄夜卫从其宅中搜出李谟余党名册,共列六十余人,散于九边及江南。

周显率玄夜卫分赴各地逮治,至德佑十四年十二月,尽数归案,无一人漏网。

时瓦剌闻李谟余党肃清,主战派掌权,遂退师北归,居庸关之危暂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