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莫谓君王怯今将罪己言(2 / 4)
的威仪,却多了些沉甸甸的东西。
他看见沈炼正将岳峰的旧刀递过来,刀鞘上的蟠螭纹被摩挲得亮,刀柄还留着老将军的体温。
“陛下,该出了。”
沈炼的声音里带着坚定。
萧桓接过刀,刀柄的温度顺着掌心蔓延开来,暖得他眼眶热。
远处的军营里,战马开始嘶鸣,刀枪碰撞的脆响汇成洪流,与坛顶的风声、鼎里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像悲壮的歌。
风卷着誓文的灰烬往西北飘,越过皇城的宫墙,越过层叠的关隘,朝着大同卫的方向飞去。
萧桓翻身上马,兜鍪的红缨在晨光里格外鲜亮,像团燃烧的火。
他知道,这一路不会平坦,甚至可能再也回不了这皇城,但当马蹄踏过祭天坛的石阶时,他忽然觉得,自己的脊梁从未如此挺直过。
坛顶的龙旗还在猎猎作响,斗柄星的光芒渐渐隐入晨光。
有个拾阶而上的老臣,看见鼎边的灰烬里,还留着半片未烧尽的麻纸,上面的“罪”
字被火烤得焦,却依旧清晰,像个刻在心上的印记。
祭天誓文
维德佑十四年,岁在庚子,暮春之初,帝萧桓谨以太牢之礼,敢昭告于皇天上帝、列祖列宗:
朕躬不德,临御十载,昏聩失察,祸及万方。
初信奸佞李嵩之谗,惑于缇骑构陷之词,视岳峰血书为妄言,弃边军急报如敝屣。
致黑松林五千忠魂,曝骨于寒沙;大同卫三万将士,饮恨于孤城。
城郭崩颓,黎民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此非北元之凶,实朕之罪也!
今捧岳峰旧盔,其内衬汗血犹存;展边将残书,其字间血泪未干。
镇刑司狱底,冤魂夜哭;紫宸殿阶前,铜驼泣露。
朕夜不能寐,食不下咽,抚躬自省,痛彻心扉。
兹于祭天坛前,免冠卸冕,易以兜鍪,誓曰:
一愿亲赴朔方,与将士共甘苦。
剑指狼山,必破胡帐;马踏燕云,誓复疆土。
不荡妖氛,无还銮舆。
二愿尽诛奸党,以谢天下。
李嵩之流,枭西市;缇骑爪牙,籍没其家。
凡构陷忠良者,虽远必戮。
三愿厚恤死难,以安英灵。
为岳峰建祠,塑死士之像;给遗孤廪食,续忠魂之脉。
勒石纪功,使英名垂于竹帛。
四愿昭雪冤案,以正国法。
重审镇刑司旧案,焚毁罗织之词,还清白于九泉,慰忠魂于地下。
若朕违此誓,当遭天谴:雷殛其身,鬼噬其心,国祚倾颓,宗庙无血食!
谨以誓文焚于天,惟上帝鉴之!
德佑皇帝萧桓泣血叩
太常寺卿周鼎在天坛西庑核对祭品,指尖抚过镇圭上的"
奉天承运"
刻纹,忽觉掌心潮。
三日前玄夜卫在李德全私宅搜出"
阻亲征"
密信,署名者有太常寺丞刘启——此刻那厮正捧着玉帛站在阶下,帽檐压得极低,袖口隐约露出青痕,想是昨夜被赵承祖审过。
"
刘丞为何抖得像筛糠?"
周鼎突然问。
刘启膝头一软,玉帛坠地,露出里面夹着的细针——是要刺破祭天酒樽的伎俩。
周鼎弯腰拾帛,瞥见他靴底沾着的朱砂,与天坛地砖的丹漆同色,喉间涌上腥甜:"
先帝元兴爷定亲征礼时,曾说心不诚者,虽祭无益,你忘了?"
初四夜,乾清宫烛火彻夜未熄。
萧桓对着铜镜试穿铠甲,甲片是十年前永熙帝赐的"
柳叶铠"
,腰腹处的龙纹已磨得亮。
侍立的老内侍王瑾突然哭出声:"
陛下,兵部尚书缺员,徐文良自缢后,张敬余党都称边事已缓,亲征必乱"
"
乱?"
萧桓摸着甲扣,那处留着浅浅指痕——是三个月前李谟进谗时,他攥甲太用力掐的,"
岳峰在大同挨箭时,他们说边将抗命;李谟劫狱时,他们说小乱不足忧。
如今朕要亲去,他们倒怕乱了?"
王瑾从袖中掏出片焦纸,是岳峰家书中"
臣死且不避"
的残句:"
这是玄夜卫从钟楼灰烬里捡的,谢渊奏请将此纸随誓文焚祭。
"
初五卯时,天坛外的护城河边,玄夜卫百户沈炼正检查仪仗。
昨夜搜出刘启同党的供词,说要在"
登坛阶"
第三级暗设机括——此刻他踩着石阶往上走,每级都用刀鞘敲三下,听见第三级有空响,眸色一沉。
赵承祖按住他的刀:"
别拆,等陛下登阶时,让他亲眼看看这些人的伎俩。
"
阶下突然骚动,鸿胪寺卿跑来禀报:"
魏国公徐显祖称春秋不伐丧,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