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屠令已传三日夜残兵犹抱一城寒(5 / 5)

加入书签

"

这朝廷的积弊,也该好好治一治了。

"

大同卫解围的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

三法司会审李谟,查出他与张诚等人相互勾结、匿粮不的罪证,一并问斩。

朝廷下令厚葬大同卫阵亡将士,追赠官爵,其家眷由官府赡养。

谢渊留在大同卫,整顿防务,安抚百姓。

他打开粮仓,赈济饥民,又上书朝廷,请求改革边军粮道,废除镇刑司监军制度,由边将直接掌粮。

德佑十五年春,谢渊奉旨回京。

临行前,他来到大同卫的烈士陵园,那里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所有阵亡将士的名字。

他在碑前跪下,磕了三个头,轻声道:"

弟兄们,你们守住的公道,我替你们带回京师了。

"

春风吹过,石碑旁的柳枝抽出了新芽,像是在回应他的誓言。

片尾

城楼上,谢渊望着北方的雨,手里捏着李谟的供词。

供词上写着,李谟曾对王庆说:"

这世道,谁守规矩谁死。

"

可那些在南瓮城饿死的士兵,到死都攥着兵器——他们守的,不是规矩,是脚下的土地,是心中的公道。

远处的草原上,北元兵退去的痕迹已被新雪覆盖,仿佛什么都没有生过。

但谢渊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忘记。

卷尾语

《大吴史?谢渊传》赞曰:"

当大同之困,内有奸佞弄权,外有强敌压境,可谓危矣。

谢渊以一书生,提兵赴援,抗权贵,斩奸佞,终解围城之困。

其所争者,非一城之存亡,乃朝廷之纪纲;所守者,非一身之荣辱,乃三军之性命。

"

《明伦汇编》评:"

德佑十四年冬,大同卫之哭,非独饿声,乃国之痛也。

谢渊起于寒微,知民间疾苦,故能犯颜直谏,为民请命。

后其改革边政,兴利除弊,皆始于此。

故曰:国家之安危,系于君子之进退;君子之进退,系于朝廷之明暗。

"

《边镇备御录》终记:"

大同卫解围后,谢渊奏请边军粮道归兵部直管,罢镇刑司监军,帝从之。

自是,边军困窘之状稍缓,将士用命,北元不敢轻易南犯者十余年。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