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铁马曾惊边草动金戈终护帝城斜(4 / 5)
里;涉案死士及同党二十余人,皆按律处斩。”
百姓围在布告栏前议论,见叛党落网,无不拍手称快,对风宪司与玄夜卫的信任又深了几分。
王魁党羽落网后,北元使者阿古拉彻底没了底气。
他见大吴边军防备森严,吏治清明,再无空子可钻,只能老老实实接受和谈条件。
谢渊趁热打铁,与周毅共同拟定《和议十款》,派人快马送往京师请萧桓御批。
《和议十款》中,除了之前议定的“互市通商、拒割地、立疆界碑”
,还新增了“北元需遣质子入京师”
“严禁北元部落越界放牧”
“互市中若有纠纷,由大吴风宪司与北元使者共同裁决”
等条款,字字句句都透着“平等互利,防患未然”
的原则。
萧桓在御书房批阅《和议十款》,见谢渊在“质子款”
后批注:“质子非羞辱,乃立信之举,可派太学博士教其诗书礼仪,使其知大吴文明”
,不由得点头称赞。
他在款末朱批“准”
,并命“礼部侍郎携玺书赴大同卫,与北元使者正式会盟”
。
会盟之日选在冬至,大同卫的长城下搭起盟台,台上摆着牛羊祭品,《大吴律》与北元盟书并列。
萧桓的玺书由礼部侍郎宣读,声音在寒风中传遍四方:“大吴与北元,以长城为界,永结和好,互市通商,若有背盟者,天下共击之!”
阿古拉代表北元可汗宣读盟书,承诺“永不南侵,岁岁纳贡”
。
盟誓完毕,周毅与阿古拉共同为疆界碑培土,玄夜卫缇骑将刻有双方盟誓的铜牌嵌入碑中,以示永久生效。
谢渊站在盟台下,望着碑上“大吴北境,至此为止”
的字迹,心中一片安宁——这场和议,没有割地赔款的屈辱,只有平等互利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之道。
开春后,大同卫与宣府的互市愈兴旺。
北元的战马、皮毛源源不断运来,换取大吴的粮食、布匹、茶叶和农具;大吴的商贩也带着货物深入北元部落,互通有无。
风宪司派去的监市官每日巡查,记录交易明细,确保“无强买强卖,无走私铁器”
,互市秩序井然。
疆界碑附近,玄夜卫缇骑与北元巡逻兵相遇时,不再剑拔弩张,有时还会隔着缓冲带喊话,互通天气情况。
边军将士操练之余,会帮着牧民修补栅栏,牧民也会送给边军新鲜的牛羊肉,昔日的仇敌,渐渐成了守望相助的邻居。
消息传到京师,萧桓在朝会上嘉奖谢渊与周毅:“和议既成,边境安宁,互市兴旺,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谢渊躬身道:“此非臣之功,乃陛下‘不贪土地、不恃武力’之仁,及边军将士‘守疆卫土’之力,百姓‘渴望太平’之心共同促成。”
张懋站在班中,看着谢渊被嘉奖,虽心中不甘,却也无话可说——王魁案中他虽“知情未阻”
,但谢渊并未深究,算是留了余地;如今边境太平,互市岁入增五万两,朝野上下称颂,他若再反对,便是与民心为敌。
御花园的腊梅开得正盛,萧桓与谢渊并肩散步,寒风中带着花香。
“你看,”
萧桓指着远处操练的禁军,“当年镇刑司乱政,李穆误国,谁能想到今日九边太平,北元求和?”
谢渊望着宫墙外的炊烟,轻声道:“民心向太平,国法护清明,天下自然安定。”
春风渐起,吹绿了长城内外,疆界碑在阳光下矗立,像一座无声的丰碑,见证着大吴与北元的和平盟约,也见证着德佑中兴的坚实脚步。
互市的驼铃声、边军的操练声、百姓的欢笑声,在北方的天空下交织,谱成一曲“江山稳固,民和年丰”
的乐章。
片尾
《大吴会典?外藩志》载:“德佑三十五年和议后,‘大同、宣府互市岁交易额达二十万两,北元纳贡战马年均百五十匹,皮毛三千张’。
疆界碑‘由风宪司与玄夜卫共同管护,每三年修缮一次,刻记越界事件,百年无大的边境冲突’。
北元质子在京师太学就读,‘归部后多赞大吴文明,力主和好’。
《大吴史?外交志》评:‘德佑和议之妙,在“和而不软,立而不僵”
。
拒割地则疆土固,开互市则民心通,立碑划界则权责明。
非有谢渊之谋、周毅之勇、萧桓之明,难成此局。
’”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论曰:“德佑一朝之对外,非仅恃武力,更恃制度与民心。
北元求和,看似因兵败粮绝,实则因大吴‘吏治清则边防固,边防固则外患息’。
初,朝议纷纭,主战主和各执一端,帝能纳谢渊‘和可许,割地不可许’之谏,显其审时度势之明;谢渊能查内奸、固边防、定互市之规,显其经世济民之智。
立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