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铁马曾惊边草动金戈终护帝城斜(2 / 5)

加入书签

谢渊抵达大同卫时,正赶上李三带着两个北元奸细试图潜入军仓。

玄夜卫缇骑早有准备,将三人当场抓获,从李三怀中搜出军仓布防图——竟是大同卫粮仓守将偷偷画给他的。

“审!”

谢渊只说一个字,缇骑便将三人拖入刑房,不多时守将就全招了,供出“受阿古拉白银五百两,答应配合烧仓”

和谈正式开始,地点设在大同卫的风宪司分署。

谢渊端坐主位,周毅陪坐,阿古拉对面而坐,身后站着北元的文臣武将。

炭火盆里的火苗跳动,映着双方紧绷的脸。

“谢大人,我主已退让一步,不割三堡,只求在互市时多给些粮食,每匹战马换粮十石。”

阿古拉试图讨价还价,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

谢渊淡淡一笑:“互市按市价,战马换粮五石,牛羊按等论价。

至于粮食,可多给,但需用北元的皮毛、药材来换,一手交货,一手交粮。”

“那边境放牧呢?我部牧民冬天无草可吃,需到长城下越冬。”

北元武将按捺不住,拍着桌子站起。

周毅立刻反驳:“长城以北十里为缓冲带,牧民不得越过,否则按奸细论处!

去年你们就是借放牧之名,偷偷侦查我军布防!”

谈判陷入僵局,阿古拉借口更衣离席,却被玄夜卫缇骑拦住:“使者大人,驿馆有人送急信来,说您的随从在驿馆与人打斗,请您回去处理。”

阿古拉心知不妙,回到驿馆才现,李三已被押走,自己与他接触的证据全在谢渊手中。

当晚,阿古拉主动求见谢渊,态度软了许多:“谢大人,我主愿接受互市条件,不再提放牧之事,只求陛下早日定议,我部牧民快饿死了。”

谢渊盯着他的眼睛:“只要你们真心求和,不再勾结内奸,大吴不会赶尽杀绝。

但疆界必须分明,这是底线。”

谢渊将谈判进展与查获的密信呈给萧桓,建议:“陛下,北元已是强弩之末,求和是真心,但需立疆界碑明疆域,设互市监管司防奸细,再留周毅总兵守大同,可保边境十年无虞。

若强行北征,恐陷入泥潭,得不偿失。”

张懋仍不甘心,跪在殿中:“陛下!

妇人之仁会养虎为患!

当年永熙帝就是对北元太宽容,才让他们卷土重来!”

谢渊反驳:“英国公此言差矣。

永熙朝是军备废弛才让北元有机可乘,如今我军甲胄精良,军仓充足,边军战力回升,北元若敢再犯,正好一举歼灭。

互市不是示弱,是让他们依赖我大吴粮食、布匹,断其犯边之心。”

萧桓沉思良久,终于拍板:“谢渊所言有理。

传朕旨意:一,许北元互市,在大同、宣府设两市,由风宪司、户部、玄夜卫共同监管,每月开市五日,北元需用战马、皮毛、药材来换,严禁私换铁器、粮食;二,拒割地之请,命周毅在长城北十里立疆界碑,碑上刻‘大吴北境,至此为止’,派玄夜卫巡逻,越界者斩;三,北元需每年纳贡战马百匹、皮毛千张,方可保互市畅通。”

旨意一下,主战派虽有不满,却也无话可说——皇帝既没示弱割地,又给了北元一条活路,更守住了疆土底线。

春暖之时,周毅率领边军与石匠在长城北十里处立碑。

碑石选用大同卫最好的青石,高两丈,宽八尺,由谢渊亲自题写碑文:“德佑三十五年春,大吴与北元定盟,立此碑为界,北属元,南属吴,互不侵扰,永通互市。”

碑侧刻着风宪司、兵部、玄夜卫的官印,以示郑重。

立碑那日,阿古拉作为北元代表出席,看着碑上的字迹,脸色复杂。

周毅握着他的手按在碑石上:“阿古拉使者,这碑是疆界,也是盟约,你我都要记住,和平来之不易。”

阿古拉点头:“周总兵放心,我主会遵守盟约。”

玄夜卫在碑旁筑了一座哨所,派驻十名缇骑,每日巡逻,记录越界情况。

谢渊还制定《疆界巡查法》:“缇骑每三日报一次界碑情况,边军每五日巡查一次缓冲带,现越界放牧者驱回,偷越奸细者格杀勿论。”

此法后来写入《大吴会典》,成为边境管理的铁律。

大同卫互市如期开市,北元牧民牵着战马、赶着牛羊而来,换取大吴的粮食、布匹、茶叶。

市场由玄夜卫与边军共同守卫,入口处设检查站,严禁铁器、兵器带入。

风宪司属官在市场内巡查,防止商贩哄抬物价、以次充好。

开市第一日,交易额就达千两白银。

北元牧民捧着雪白的面粉,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大吴商贩收到上好的皮毛,也乐得合不拢嘴。

周毅站在市场高处观望,对谢渊道:“没想到互市效果这么好,牧民有了粮食,自然不想打仗了。”

谢渊却指着市场角落:“你看那些眼神闪烁的,定是北元派来的奸细,在打探我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