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唯有丹心昭日月清霜犹照鬓边斑(4 / 4)

加入书签

是对胜利的庆祝,更是对“吏治清明”

的期盼。

谢渊在旁轻声道:“陛下,玄夜卫查到,李谦的同党在京师散布‘陛下班师苛待地方官’的流言,想阻挠巡按御史之制。”

萧桓冷笑一声:“让他们去说。

《大吴律?诽谤篇》载‘造谣惑众者,杖五十’,玄夜卫盯紧了,回京就办。”

车帘落下,隔绝了外面的欢呼,他望着案上的巡按御史章程,心中清楚——班师只是终点,肃清积弊的路,才刚刚开始。

九月十五,大军抵达京师外城。

永定门城楼挂着“欢迎王师”

的匾额,文武百官列队迎候,玄夜卫缇骑押着李谦、张霖等贪官走在队伍末尾,百姓的唾骂声此起彼伏。

萧桓翻身下马,接过谢渊递来的《班师查弊疏》,疏上写着:“沿途查贪腐案七起,追回赃银五千两,贬斥官员十二人,举荐清官三人,拟设巡按御史五员,分驻九边。”

他望着午门的方向,阳光洒在“大吴”

军旗上,泛着金光。

百姓的欢呼还在耳边,贪官的哭嚎也未远去,这班师路上的种种,像一面镜子,照出吏治的清明与污浊,人心的赤诚与虚伪。

谢渊轻声道:“陛下,该入宫了。”

萧桓点头,迈步走向宫门,每一步都走得沉稳。

他知道,亲征班师的结束,是另一场“治政”

的开始——护百姓安宁,清官场积弊,这才是他身为帝王,最该守护的“江山”

片尾

《大吴会典?班师制》载:“德佑二十二年秋,萧桓亲征班师,‘沿途七州十二县,查贪腐案七起’,‘贬斥知州二人,革职粮吏九人’,‘追回赃银五千两,皆返还边军’。

帝‘感吏治之弊’,‘创巡按御史制,专查沿途州县’,‘许百姓拦驾诉冤,玄夜卫随案核查’。

班师归京后,‘颁《巡按则例》’,‘吏治稍清,民心渐安’。

论曰:‘班师非仅庆功,实乃观民风、察吏治之机。

萧桓‘亲查账册,不惑虚誉’,使‘贪者露形,廉者得彰’;谢渊‘循证追责,不避权贵’,令‘官不敢欺,民不敢怨’。

此‘班师查弊’之举,‘为大吴中兴之基’,‘民心向背,系于吏治清明’,信哉斯言。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载:“二十二年九月,帝班师还朝,‘军民迎于道,献万民伞者三’,‘沿途查得贪腐案七起,皆论如律’。

谢渊奏‘设巡按御史’,‘帝准奏,选五员分驻九边’,‘吏治始有转机’。

帝尝对近臣言:‘班师路上,百姓笑是真,官员慌也是真。

朕宁听百姓哭诉求真,不听官员虚言献媚。

’故‘终德佑朝,巡按御史制不废’,‘贪腐案较前减少六成’,‘民称其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