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o章 长城内外欢呼动始见清风满塞垣(2 / 4)
通替我们修改军屯账册……”
萧桓让缇骑将李康押下,传大同知府王庆上堂。
王庆穿着七品官袍,手里还攥着《大吴律》,试图用“文官不掌军粮”
辩解:“陛下,按《职官志》,知府掌民政,军屯粮由卫所掌管,下官只是‘代转文书’,并无实权干预……”
话未说完,谢渊已呈上税银账册:“你虽不掌军粮,却每年以‘修城’为名,从边军冬衣款中克扣三成,三年共贪墨银两万两,还让裁缝铺用旧棉充新絮,去年冬边军冻死十二人,你敢说不知情?”
帐外忽然传来哭声,三个边军家属捧着冻硬的旧棉衣挤进来,棉衣撕开处露出黄的败絮:“陛下请看!
这就是王知府的冬衣,我丈夫穿着它守城墙,活活冻成了冰人!”
军民的怒骂声浪几乎掀翻审案台,王庆面如死灰,终于供认:“是……是赵通牵线,说‘卫所分粮,知府分银’,我们约定‘互不上告’,谁料……”
审案从辰时持续到未时,每个被告都试图攀咬他人拖延时间,却被玄夜卫提前掌握的证据一一戳穿。
卫所指挥佥事赵通被揭穿“用劣质火药充军器”
,账册上记着“火药千斤”
,实际送来的却是掺了沙土的假货,去年炸营伤了五名士兵;军器库大使刘平招认“与镇刑司旧部勾结,将新造弓矢倒卖北元”
,玄夜卫从他地窖搜出北元弯刀三十把;连负责掩埋阵亡士兵的驿丞都供认“虚报阵亡人数,冒领军饷三年”
,死者名单上的名字,有一半还活着在田里耕作。
萧桓越审脸色越沉,案上的罪状记录越堆越高。
当审到“虚报军户”
的户籍吏时,他猛地拍案:“《军户册》是征兵纳粮的根本,你竟敢将三百户军户改成‘逃户’,把他们的田产分给亲信!”
户籍吏哭喊道:“是王知府让改的!
他说‘少一户军户,少缴十石粮,咱们多分些’……”
未时三刻,谢渊将汇总的罪状呈给萧桓,墨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陛下,共审出贪腐官员二十七人,其中卫所官员十六人、地方文官十一人,涉及克扣军粮七万石、贪墨军饷五万两、倒卖军器折合银三万两。”
他指着账册补充,“追回的军粮中,有五万石已查实存放于各卫所私仓,还有两万石被变卖,需折价追缴。”
萧桓望着台下屏息等待的军民,声音透过寒风传遍全场:“按《军审制》:孙志、李康、王庆等七人‘贪腐逾万两、致边军死伤’,斩立决于军前;赵通等十二人‘贪腐五千两以上’,流放三千里;其余八人‘包庇同党’,革职永不录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欢呼的军民,“追回的五万石军粮,即刻分拨各卫所,优先补给守城士兵;贪墨银两所折粮草,正月十五前务必送到弟兄们手中!”
午时行刑的梆子声响起,七名主犯被押赴刑场,军民跟在后面唾骂,有人扔来冻硬的窝头砸在他们身上。
孙志路过阳曲卫士兵方阵时,李铁柱吐了口唾沫:“你卖粮换的银子,买得动你的命吗?”
刑场刀光闪过,人头落地的瞬间,边军士兵齐声高喊“陛下圣明”
,声浪震得积雪从帐檐滑落。
与此同时,玄夜卫缇骑按清单查抄各官员私仓。
在李康的地窖里,缇骑撬开伪装成酒缸的粮囤,里面堆满白花花的糙米,粮囤壁上还贴着“阳曲卫军屯”
的封条;王庆的粮仓藏在寺庙佛像后,五千石军粮用香油熏过防虫,比边军吃的糙米好上十倍;赵通的私宅地窖里,除了军器,还有王林党羽给他的密信,写着“事成后保你升指挥同知”
。
分粮的消息传到各卫所时,士兵们正在修补城墙。
当缇骑押着粮车出现,车身上插着“返还军粮”
的木牌,老兵张德胜颤抖着揭开麻袋,饱满的谷粒滚落在掌心,他忽然老泪纵横:“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好的粮了!”
年轻士兵们欢呼着围上来,有人用头盔当瓢舀起粮食,互相抛洒着庆祝,粮粒落在积雪上,像撒了满地碎金。
周毅站在粮车旁,看着士兵们将粮食搬进新修的军储仓,仓门上新刻的“军民共守”
四个字在阳光下亮。
“陛下说了,”
他对士兵们高声道,“以后军粮每月由玄夜卫与卫所共同清点,账册一式三份,谁再敢克扣,孙志就是榜样!”
士兵们齐声应诺,连搬运粮食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傍晚的大同卫衙署,烛火已燃起,将帐内照得通明。
萧桓坐在案前翻阅新造的军屯账册,账页上的墨迹还带着淡淡的松烟香,每笔“实收粮五千石”
的记录旁,都盖着卫所与玄夜卫的双印。
谢渊轻步进来,先将分粮回执码在案角,回执上的血指印鲜红如梅,层层叠叠印在“领粮人”
处,细看能辨出指节的纹路。
“陛下,各卫所报来的分粮回执都齐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