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莫学古人凭意气且听民声问疾痍(1 / 4)

加入书签

《大吴会典?礼部志》载:“廷议凡论兵事,需援史鉴今,考历代战守之得失,核本朝军实之虚实,不得凭意气、徇虚名。

凡引经据史者,需具典籍为证,不得妄议古事,惑乱圣听。”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七,廷议第六日,紫宸殿的梁柱间积着一层无形的火药味。

前五日的粮草之困、谍证之伪、边军之虚已让主战派节节败退,今日他们改换策略,将矛头指向“天子决断”

与“朝廷威名”

御案上,谢渊昨夜批注的《汉唐边战录》摊开着,泛黄的纸页上“兵者凶器,不可轻用”

的字迹格外醒目。

檐角的秋风卷着枯叶掠过窗棂,像在为一场史论之争伴奏。

汉武逐北血成河,唐宗平南骨未枯。

雷霆一击虚名在,万里苍生泪已无。

史册煌煌书盛绩,边尘滚滚没征途。

莫学古人凭意气,且听民声问疾痍。

辰时六刻的钟声余韵刚在殿梁间散尽,威远伯李穆已猛地拍着案几出列。

他猩红的公侯袍袖因激动而鼓鼓胀胀,像充了气的皮囊,平日里保养得宜的脸颊此刻涨得通红,连鬓角的白都在颤抖。

“陛下,粮草可筹,边军可整,唯独军心不可泄!”

他的声音比往日高了八度,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唾沫星子随着话语飞溅在紫檀木案上,溅湿了“边军战力册”

的边角,“前五日争论不休,依老臣看,是有人故意拖延时日,想等敌寇兵临城下才甘心!”

李穆往前半步,几乎要冲到御座前,双手按在案上,指节因用力白:“汉击匈奴、唐平突厥,靠的不是纸上谈兵,是天子一锤定音的雷霆一击!

若当年汉武帝迟疑不敢派卫青、霍去病,唐太宗退缩不愿战颉利,哪有后世‘强汉盛唐’的威名?史书只会记‘弱主畏敌’!”

他的目光像淬了毒的箭,狠狠射向谢渊,嘴角勾起毫不掩饰的讥讽:“陛下若再迟疑,必落‘弱主’之名!

北元会笑我大吴无人敢战,南越会讥我朝廷怯懦,百官私下会疑陛下无决断之力,后世修史更会浓墨重彩记‘德佑帝畏战失边’——这千古骂名,陛下担得起吗?”

武将列中的勋贵们立刻骚动起来,成山侯王通率先高声附和:“威远伯说得对!

宁输一战,不输威名!”

几位年轻勋贵也跟着点头,殿中顿时响起一片“开战”

的附和声,檀香在嘈杂中仿佛都变得焦躁起来。

“陛下!”

青袍身影猛地从文官列中冲出,谢渊双手一解乌角带,乌纱帽“咚”

地砸在冰冷的金砖上,出清脆的响声。

他双膝重重跪地,膝盖撞得青石板“闷”

地一响,额头紧紧抵着地面,冰凉的触感顺着额角蔓延开来。

“威远伯只知‘强汉盛唐’的虚名,不知盛名之下堆着多少白骨!”

他的声音因激动微微颤,却字字如金石落地,“臣恳请陛下翻开《汉唐边战录》,看看那些‘雷霆一击’背后的血泪!”

内侍慌忙将谢渊案上的史书呈至御案,那是一本磨得卷了边的旧书,蓝布封皮上“永熙十年御赐”

的朱印已被摩挲得有些模糊,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批注,边角处还留着茶水浸泡的浅痕。

谢渊抬头时,额角已磕出一片红印,他指着史书:“陛下请看卷三《李陵传》:汉武帝轻信2师将军李广利,不顾老将‘步兵难敌骑兵’的劝谏,强命李陵率五千步兵孤军深入漠北。

结果呢?因无后援、缺粮草,五千健儿全军覆没,李陵被迫降敌,关中百姓家家挂白幡,哭声震彻街巷——这便是‘凭虚名开战’的下场!”

“还有卷七《高骈传》,”

谢渊的指尖划过泛黄脆的书页,那里记载着唐代安南之役的惨状,纸页上“死者什七”

的字样被朱笔圈了又圈,“唐僖宗听信高骈‘一月平南’的妄言,不顾南疆瘴疠横行、粮草难运,强令十万大军急战。

结果呢?大军‘死者什七,溃者什三’,主将高骈自己躲在城中饮酒作乐,眼睁睁看着士兵倒在瘴气里、饿毙在山道上!

不仅丢了安南,更让岭南百姓被强征徭役、遭兵祸劫掠,流离失所者百万——这些都写在史书里,每个字都浸着血,威远伯难道看不见吗?”

他猛地举起史书,声音陡然拔高,震得殿中檀香都跟着微微晃动,烛火在他身后投出长长的影子:“《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能因一时之怒兴师,凭虚无之名开战!”

谢渊的目光扫过李穆,带着痛心,“威远伯说‘宁输一战,不输威名’,可输的是边军弟兄的命!

是百姓的家!

他们的白骨堆不成‘威名’,只会变成敌寇的笑柄!”

他转向御座,眼眶微微红,声音却愈恳切:“陛下,边关百姓刚从蝗灾里缓过来,家徒四壁,连种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