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o1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 / 4)

加入书签

下群臣,许多人下意识攥紧了袖中刚收的外官礼单,"

长此以往,谁还敢领朝廷俸禄?谁还敢受同僚之礼?"

这话像根针,精准刺中京官们的痛处——他们的灰色收入本就依赖外官馈赠,谢渊的"

清廉"

恰似一面镜子,照得他们藏在官袍下的私念无所遁形。

谢渊出列时,青布官袍的领口还沾着京郊的晨露,他对着御座躬身,动作沉稳如松:"

臣有辩。

"

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殿内的凝滞,"

代王贺礼属私赠,《会典?宗室篇》载外官不得私受宗室馈遗;英国公宴席所备礼箱,箱贴晋商敬献标签,臣若收受,便是与盐引案余党勾连之嫌;至于边臣津贴,"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账册,"

大同卫《军饷收支册》可证,此银已入账充作冬衣费,有指挥使萧枫及千总以上官员联署画押。

"

账册在御案展开,墨迹未干的签名透着边关的凛冽,与周瑾的奏疏形成鲜明对比。

谢渊抬眼时,目光正与周瑾相撞,后者慌忙移开视线,指尖却不自觉绞紧了奏疏——他没料到谢渊连津贴的去向都备好了凭证。

御座上的德佑帝指尖叩着龙椅扶手,朱笔悬在奏疏上方迟迟未落。

他望着阶下对峙的三人:周瑾满脸愤懑,实则藏着维护旧规的私心;赵谦语气讥讽,眼底却闪着怕被清算的慌乱;谢渊虽躬身而立,脊梁却挺得笔直,像极了元兴帝御笔亲题的"

守正不阿"

匾额。

"

谢渊守制无误,"

皇帝的声音带着犹豫,"

但拒礼过甚,恐伤同僚和气。

"

这话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却已在"

守制"

与"

伤和气"

间,悄悄偏向了祖制的底线。

周瑾与赵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甘——第一波难虽未扳倒谢渊,却已在朝堂种下"

谢渊孤僻难近"

的印象,这便够了。

他们退下时,袍角相擦,带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响,像在为下一轮暗箭上弦。

宣武门内的"

聚贤楼"

是京官常去的酒肆,近日却成了散播谢渊流言的据点。

代王旧部、兵部主事孙吉故意大声喝骂:"

听说谢渊在大同私吞盐引改铸的军饷,怕被查,才故意装清廉!

"

同桌的几个官员假意劝架,实则让流言传得更远。

玄夜卫密探将此事报给谢渊时,林缚气得抖:"

这些人颠倒黑白!

大人在大同清查的盐引赃银都充了军饷,有账可查!

"

谢渊却翻着《九边马政考》,指尖在"

宣府马市亏空"

条目上停顿:"

他们越急着泼脏水,越说明怕我查到更核心的东西。

"

他让密探继续监视:"

记准哪些人在传流言,哪些人在附和——这些都是王林案漏网的鱼。

"

三日后,流言已传遍京城:"

谢渊与瓦剌暗通款曲,用拒礼掩盖私通的证据"

,甚至有好事者画了"

谢渊私会瓦剌使者"

的漫画,贴在城墙上。

赵衡带人撕漫画时,现纸张背面有泽州桑皮纸的纤维——与王林案的密信纸张同源,这绝非巧合。

深夜的玄夜卫值房,烛火摇曳。

赵衡捧着刚截获的密信闯入,信纸在灯光下显出泽州桑皮纸特有的粗糙纹理,上面用仿谢渊的笔迹写着:"

瓦剌可汗放心,盐引已备好,待我回京后便换战马。

"

落款是"

渊"

字花押,与谢渊平日的花押仅差一笔弯钩。

玄夜卫值房的烛火被穿堂风掀得猛颤,林缚捏着密信的手指因用力泛白,将信纸与案上的《边情札记》并排放置,指尖点着字迹比对:"

大人快看!

您的渊字最后一笔是如刀劈的直钩,这信上却是带弯的软钩,笔锋虚浮,分明是描摹的伪迹!

"

赵衡按着腰间的佩刀,喉结滚动着禀报:"

送信的混混已在西市口拿下,二十大板下去就招了——是代王旧部孙吉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把信送到镇刑司衙门,还说事成之后另有重谢。

"

他将供词递上,墨迹未干的纸页上还沾着混混的血指印。

谢渊接过密信,指尖碾过弯钩处的墨迹,墨粒在指腹微微涩——这造假手法,与王林当年伪造镇刑司密信如出一辙,都是专挑笔迹的细微处动手脚,看似难辨,实则藏着刻意为之的破绽。

"

镇刑司掌印的是谁?"

他忽然抬眼,目光锐利如刀。

林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