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若职掌不明贪墨成风则邦本摇矣(2 / 5)
初六
德佑帝将三虎的罪证副本掷在朝堂金砖上,"
许显斩立决,张诚凌迟三日,李嵩赐毒酒"
的朱批在阳光下刺目。
他的靴底碾过副本上"
代王萧灼"
的署名,声音带着冰碴:"
前日替张诚说情者,"
目光扫过伏地的宗室,"
自陈其罪,朕可减一等。
"
代王萧灼他膝行上前时,袍角沾着的香灰簌簌掉落——那是昨日在太皇太后宫中求情时蹭的。
"
臣罪该万死!
"
他的额头磕出血痕,"
臣不知张诚通敌,只求陛下念及宗室情分"
话未说完就被德佑帝打断:"
宗室情分?"
皇帝捡起罪证副本,"
他给你的三千引盐,分赃时怎不想国法无情?"
按《大吴宗室律》,亲王干预盐政者,削爵圈禁。
谢渊适时出列:"
陛下,代王虽有包庇之嫌,但主动认罪,可依律削爵为民,罚没家产充边饷。
"
这既维护了国法威严,又给了宗室台阶,德佑帝颔:"
准奏。
"
太皇太后的懿旨由太监捧着,明黄绫缎上绣的凤凰仿佛垂认罪。
"
老身愿缴没昌平庄园百顷、银十万两充饷,"
懿旨的措辞再无往日强硬,"
只求陛下善待宗室。
"
这是自元兴帝以来,太皇太后次在朝政上退让。
德佑帝接过懿旨,朱笔在背面批了三个字:"
准其所请。
"
他没有提及赦免,也没有追责,这沉默比怒斥更具威慑——皇权已无需用言辞彰显。
谢渊注意到,懿旨的接缝处有细微褶皱,显然是太皇太后反复修改所致,那十万两银,原是准备给李嵩家属的"
抚恤"
。
殿外的风卷着沙尘掠过檐角,吹得《开中定策》的绢本猎猎作响。
都察院御史突然集体出列:"
臣等请将《开中定策》刻石立于午门,昭示天下!
"
这提议如惊雷落地,百官纷纷附议——他们终于明白,这场改革再无回头路。
三法司的旧官被玄夜卫分批带出时,靴底在金砖上拖出刺耳声响。
谢渊举荐的新堂官从侧门而入,三人的朝服皆无绣金,只在补子上绣着獬豸——
刑部尚书周宗,原是巡按山西的御史,曾冒死弹劾许显"
私放死囚"
,为此被镇刑司构陷下狱半年,出狱时鬓已白。
他接过印信时,指腹抚过"
刑部之印"
的铜锈,突然老泪纵横:"
臣周宗,此生唯知法,不知私!
"
户部侍郎林缚,清查晋商账册时曾被范永斗买凶刺杀,左肩至今留着刀疤。
他的《盐引核算法》被刻成木版,分各盐司,算法中"
三算对验"
之法,能瞬间识别篡改的账目。
授印时,他的手按在账册上:"
臣林缚,若有半笔糊涂账,甘受凌迟!
"
大理寺卿赵毅,原是萧枫麾下副将,在长城曾亲手斩杀通敌的亲舅舅。
他的佩刀上刻着"
法不容亲"
四字,接印时突然拔刀出鞘,刀刃在阳光下泛着寒光:"
臣赵毅,若有包庇,此刀自裁!
"
三人的誓言被工匠刻在青铜鼎上,鼎腹铸着"
嘉靖十八年造"
——那是泰昌帝登基前监造的礼器,如今盛满三法司的旧印熔成的铜水,象征着旧制的终结。
吏部尚书捧着《官员考核新制》跪在丹墀,册页上的"
贪腐零容忍"
五个字用朱砂写就。
新制将官员考核分为"
德、能、勤、绩、廉"
五等,"
廉"
字权重占四成,凡有"
接受晋商馈赠为宗室传递盐引"
等行为,一律评为"
下下"
,终身不得升迁。
最狠的一条是"
连坐制"
:上官若包庇下属贪腐,降三级调用;同署官员知情不报,各降一级。
谢渊在旁补充:"
考核结果需公示于风宪榜,让百姓监督。
"
这榜后来立在长安街,每月更新,贪官的名字用红笔圈出,比刑场的斩令更让官员胆寒。
翰林院编修突然提出:"
新制过严,恐伤官员积极性。
"
谢渊冷笑:"
伤积极性,总比伤民心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