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昨宵凤池客今日雀罗门(5 / 5)
忘记,那些试图掩盖民心的人,终将被钉在铁犀的刻痕里,永远承受百姓歌声的冲刷。
谢渊夜巡堤坝,验粮锤的火光与铁犀的反光相映成趣。
陈松年抱着新修的《都察院宪纲》跟在身后,看见老河工们对着铁犀喃喃自语,就像对着自家亲人。
"
谢大人,"
他忍不住说,"
百姓把您刻进了铁犀里。
"
"
不是我,"
谢渊望着犀腹上密密麻麻的名字,"
是他们。
"
锤火光映在"
李铁牛"
的刻字上,仿佛那个年轻河工又活了过来,抱着石料走向决口,"
言官的弹劾,若离了民心,便是无本之木;治河的功绩,若没了匠人,不过是沙上之塔。
"
夜风带来远处的歌谣,陈松年忽然明白,为什么谢渊总把验粮锤带在身边——那不是刑具,是连接官心与民心的秤杆,是丈量贪腐与清明的标尺。
就像铁犀永远望着河水,这把锤子,永远对着最真实的民生。
都察院的言官集训日上,谢渊举起陈松年的悔过书:"
御史之责,在察秋毫之末,更在护泰山之安。
"
他指向院中矗立的铁犀,"
陈御史曾迷失,但民心终究拉回了他的笔。
"
新任御史们摸着铁犀身上的刻字,现每道划痕都带着深浅不一的血痕。
"
这是匠人铸犀时,故意留的印记,"
谢渊的声音低沉,"
他们说,言官的弹劾要是没了血性,就像铁犀缺了角,镇不住河妖。
"
陈松年站在队列中,望着铁犀足部新刻的字:"
风宪官,民之眼"
——那是谢渊今日凌晨亲手刻的,笔画间还带着新鲜的铁屑。
他忽然想起父亲临终的话,终于懂得:言官的笔,从来都该蘸着民心来写。
片尾
德佑十五年夏,黄河水清。
虎娃在铁犀旁玩耍,现犀角缺口处卡着半片奏章——正是当年陈松年弹劾疏的残页。
他捡起时,阳光穿过缺口,在地上投出"
心"
字的光影,恰与铁犀腹内的匠人血书重叠。
谢渊站在堤上,看着新筑的堤坝如铁犀横卧,听着百姓的歌谣随风传远。
陈松年的弹劾案早已结案,但留下的教训永远刻在都察院的门楣上:"
言贵有物,劾贵有据,心贵有民。
"
暮归的老牛走过铁犀,角铃叮当,与远处的歌谣应和。
谢渊知道,治河的路还长,官场上的弹劾与辩诬也不会停止,但只要民心如铁犀般坚固,贪腐的浊流终将退去,留下的,是千万百姓用歌声筑成的不朽堤防。
卷尾
太史公曰:观御史弹劾一案,可知言官之笔,当为民生而举,而非权术之刀。
王真之流买通言官,欲以弹劾毁能臣,却不知民心即天听,匠人血书、灾民具结,终将让贪腐无所遁形。
谢渊之辩,非为自明,乃为千万匠人请命;德佑帝之悟,非为聪慧,乃因百姓歌声可鉴。
此正所谓:铁犀镇河,镇不住官官相护;民心为镜,照得见朗朗乾坤。
后之居风宪之职者,当以谢公为范,以民心为秤,方不负御史之名、言官之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