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2 / 4)
言,说"
仓粮贷出就成了泼出去的水,有去无回,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
深夜,谢渊坐在书房,握着那些匿名恐吓信,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眼中满是愤怒与坚定:"
你们越是阻拦,我越要推行下去!
"
文华殿内,龙涎香混着炭火气息,氤氲缭绕。
谢渊怀抱装订整齐的《贷粮章程》,蟒袍上的獬豸补子在烛光下微微亮,腰间玉带扣随着步伐轻响。
他跪在丹墀上,挺直脊背,声音洪亮:"
陛下,仓粮借贷制可解眼前饥荒,充实仓廪,恳请准行!
此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乃救荒良策。
"
王真尖着嗓子抢道:"
陛下,谢渊此举分明是乱政!
预备仓粮乃国之根本,岂能随意借贷?若开此先例,日后必生乱象!
"
他身后,户部尚书陈显文微微颔,手中的象牙笏板轻轻晃动,眼神闪烁不定。
"
乱政?"
谢渊猛地抬头,额角青筋暴起,"
陈大人,去年预备仓采购的粮食,有三成霉变质,这算不算乱政?"
他从袖中掏出一本装订严密的账册,封皮上"
陈州预备仓采购记录"
几个字墨迹未干,"
这些都是下官暗访所得,采购价高出市价五成,敢问中间差价去了何处?是进了某些人的私囊,还是另有隐情?"
殿内一片哗然。
德佑帝眉头紧皱,目光在谢渊、王真和陈显文之间来回扫视:"
谢卿,此制当真可行?莫要空口无凭。
"
"
可行!
"
谢渊展开《贷粮章程》,又拿出一叠厚厚的文书,"
臣已在陈州试点,选取五个村落,派专人监督。
春借一石粮,秋还一石一斗,百姓感恩戴德,仓廪也有了盈余。
这是试点的详细账目、百姓的联名证词,以及地方官吏的反馈。
"
他的目光如利剑般扫过王真和陈显文,"
若有人敢从中作梗,臣身为左都御史,定当严查到底,绝不姑息!
"
当圣旨下达时,谢渊瞥见王真与陈显文交头接耳,陈显文的袖中隐约露出一角银票。
他心中警铃大作,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这场与贪腐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陈州李家庄,晨光微露。
谢渊站在预备仓前,看着百姓们排成长队等待贷粮。
队伍中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背着孩子的妇人,还有满脸稚气的少年。
一位老农颤巍巍地递上借据,双手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
大人,俺家断粮三日了,这粮"
"
放心,按章程办事,秋后归还即可。
"
谢渊拍了拍老农的肩膀,转头叮嘱监贷官,"
每一笔借贷都要登记清楚,姓名、住址、借贷数量、担保人,一样都不能少。
这些粮食,都是百姓的救命粮。
"
然而,意外还是生了。
次日清晨,监贷官急匆匆来报,官帽歪斜,官服上沾满泥土:"
大人,昨夜有人撬开粮仓,偷走了三百石粮食!
门锁被砸得稀烂,粮仓里一片狼藉!
"
谢渊赶到现场,只见粮仓大门洞开,地上散落着镇刑司特有的铁蒺藜,脚印杂乱,延伸向远处。
"
查!
"
谢渊握紧拳头,指节白,"
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盗贼找出来!
"
他暗中派人调查,现被盗的粮食竟出现在豪绅王员外的粮囤里。
王员外的粮仓戒备森严,家丁们个个手持棍棒,而王员外正是王真的远房亲戚。
更蹊跷的是,负责守卫粮仓的衙役,事当晚竟集体称病告假。
正当调查陷入僵局时,一封匿名举报信送到谢渊手中,信上字迹潦草,却字字诛心:"
谢渊私吞贷粮,中饱私囊,与地方豪强勾结,狼狈为奸!
"
镇刑司迅介入,缇骑如狼似虎地冲进衙门,将谢渊的亲信一一抓捕,预备仓的借贷记录也被强行收走。
空荡荡的衙门里,谢渊站在"
清正廉明"
的匾额下,看着满地狼藉,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他连夜拜访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老,在昏暗的油灯下,听老人们讲述这些年豪绅欺压百姓、官商勾结的恶行,收集百姓的联名证词;又暗中联络玄夜卫,冒着风险寻找被藏匿的借贷记录。
三日后,当谢渊将完整的证据链呈给德佑帝时,包括被盗粮食的流向记录、王真与王员外的往来信件,以及被篡改的账目原本。
王真等人脸色惨白,额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