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3 / 3)
狂舞:“谢渊,有人举报你私运军械,奉诏查船!”
谢渊望着对准自己的火铳,手心沁出冷汗。
关键时刻,老漕工突然倒地抽搐:“我要饿死了!
这些粮米……”
他挣扎着撕开粮袋,雪白的米粒洒落一地。
围观百姓骚动起来:“这是救命粮!”
“放粮!
放粮!”
人群开始推搡士兵,场面濒临失控。
混乱中,玄夜卫统领李正凑近谢渊:“大人,已联络淮安知府。”
话音未落,知府王大人骑着快马赶来,官袍未束:“张明德,此乃奉旨运粮,你敢阻拦?”
他展开密信,“陛下早有防备!”
张明德脸色骤变,望着愤怒的百姓和寒光闪闪的玄夜卫佩刀,终于挥挥手:“放行!”
转身时,谢渊看到他袖中滑落的密信一角,上面的字迹隐约可见朝中官员名号。
粮船终于抵达开封。
谢渊亲自监督卸粮,当最后一袋米入囤时,他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次日,街头突然流传“预备仓粮米有毒”
的谣言。
谢渊立即召集百姓,在粮仓前支起三口大锅。
他舀起新米,高声道:“若有毒,本官愿与诸位同死!”
炊烟升起时,米饭的香气弥漫开来。
百姓们争相品尝,谣言不攻自破。
与此同时,玄夜卫在一处隐秘庄园地窖搜出舞弊账册,还有朝中官员与地方豪强往来的密信。
当铁证摆在朝堂上时,张明德瘫倒在地,陈显文等一众官员被革职查办。
谢渊望着阶下的罪人们,想起黄河岸边饿死的灾民,泪水夺眶而出。
舞弊案告破后,谢渊着手改革预备仓制度。
朝堂上,他展开写满朱批的奏疏:“其一,借粮需工部、户部、礼部三司联署;其二,粮米转运采用兑支法,沿途设耆老监督;其三,建立‘仓粮流转四柱清册’……”
“谢大人,如此繁琐,恐难推行。”
某位御史皱眉道。
谢渊展开泛黄的流民图,上面新增的红点如血:“当百姓易子而食时,再繁琐的制度,也比不过一碗热饭!”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这些新规,不是枷锁,是百姓的活路!”
经过月余争论,《预备仓管理二十条》颁布。
新律刻在石碑上时,谢渊特意让工匠在碑阴刻下此次舞弊案详情,末尾“永镇奸佞”
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片尾
大吴各地预备仓粮满囤盈。
百姓们望着粮仓上“积谷备荒”
的匾额,抚摸着绣着流民图的牙旗,仍记得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粮米争夺战。
谢渊站在新修的粮仓前,抚摸着刻有“永镇奸佞”
的石碑。
粗糙的石纹硌得手掌生疼,却让他倍感踏实。
李正匆匆赶来:“大人,陛下收到七十二州府奏折,恳请将预备仓新规定为永制!”
谢渊望向远方,那里炊烟袅袅,孩童嬉笑。
他轻声道:“去回禀陛下,只要大吴还有百姓,这些规矩,就永远不能改。”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粮仓上,“预备仓”
三个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清官与万千百姓的生死约定。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追粮之役,可知社稷之本,在于民心;治国之要,在于吏治。
其以铁犀为剑,刺破权贵贪墨之网;以绣旗为号,暗传正义昭彰之音。
二十条新规,字字泣血;十万石粮米,粒粒关情。
谢公之智,在于见微知着,因势利导;谢公之勇,在于不畏强权,九死无悔。
此役也,非独追还仓粮,更立仓储之典范;非独惩治奸佞,更树清明之吏治。
然仓廪之实,需代代守护;民生之重,当刻刻萦心。
谢公之精神,如运河之水,奔流不息;谢公之德政,似巍峨高山,屹立千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