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2 / 2)
过李通青白的脸,"
而你,"
指尖划过"
伪造查验记录"
的条款,"
按《问刑条例》卷二十一,当处凌迟处死,家属配烟瘴之地——还要我念出《大明会典》的连坐条款么?"
片尾
子时的梆子声敲过三声,暗卫的密报终于送达:"
襄王府近三月购入庐山茶梗两千斤,皆用宗人府火漆封印。
"
谢渊望着密报上的锯齿纹火漆,田册火漆印完全一致。
案头的田册边缘,暗红的茶渍与朱砂混合,竟渐渐显露出"
三万顷"
的笔锋——那是左手书写的痕迹,与陈懋的批文如出一辙。
他摸出玉牒链的两节断玉,冰裂纹在月光下泛着青光。
宗人府的飞檐在夜色中投下阴影,仿佛无数只手在争夺这小小的玉节。
谢渊知道,这两节断玉不仅是物证,更是打开三代阴谋的钥匙:魏王萧烈、襄王萧漓、宁王萧彬,三位藩王的小字刻在玉节上,正对应着三代人对庐山隐田的侵吞。
"
备马,"
谢渊将断玉与拓片收入贴黄匣,用火漆封印时特意压出御史台的"
风宪"
纹,"
天亮就启程进京。
"
他望向窗外,玄夜卫的灯笼在街角闪烁,却照不亮深巷中的黑暗。
但此刻,他手中的证据链已经完整:玉牒链的断纹、田册的火漆印、茶梗的孢子、血字的笔锋,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真相——宗室三杰利用玉牒链暗纹,持续三代改易田界,侵吞民田为私产。
夜风卷起案头的《宗室名讳录》,谢渊望着"
烈漓彬"
三个字,"
御史的眼睛,要看穿宗室的冠冕。
"
他握紧验印锥,锥柄上的"
风宪"
二字硌得掌心疼——这是使命,也是责任。
哪怕前路是宗人府的铜墙铁壁,是满朝文武的集体缄默,他也要带着这些证据,在永熙帝的御案前,撕开这张笼罩江西多年的黑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