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1 / 2)

加入书签

卷语

《大吴会典?刑讯》载:"

御史台鞫问州府官员,必陈三证:一曰物证,需验印信、文书、器物;二曰人证,许吏卒、乡老、匠人当庭直陈;三曰书证,取账册、税单、契约与供词相勘。

无三证而刑讯者,御史夺俸一年。

"

永熙三年七月初九,郑州府衙的獬豸屏风沐着朝晖,屏上獬豸怒目圆睁,与谢渊冠顶的獬豸纹交相辉映。

他垂眸望着阶下王明德,四品云雁补服的袖口处,内衬里绣着比粟米还小的断刀暗纹,在晨光里若隐若现。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永熙三年七月初九,巳时初刻。

青铜狴犴香炉中沉水香袅袅,烟气在阳光里织成薄纱,映得王明德的乌纱帽珠流转微光。

他的声音撞在冰冷的青砖上,带着虚张声势的颤音:"

御史大人仅凭片纸,便要定本官通逆之罪?"

补服上的云雁纹几乎要拂过公案上的《大吴律》刻本,袖底暗纹却在动作间露出半寸锋芒。

谢渊的铁尺轻点案头白瓷玉碟,三茎金棕色马鬃静静躺在碟心,毛茬处的新鲜断口泛着微光:"

魏王府私马场每逢初三剪鬃,"

断笏敲在《魏王府马政录》泛黄的纸页上,惊起细尘簌簌,"

三月初九密札所附马鬃,毛根犹带血渍,"

他抬眼时目光如刃,"

敢问大人,郑州驿站的马厩里,何以会有逆贼马场新剪的汗血宝马鬃?"

王明德的喉结在青紫色官服领口滚动,乌纱帽带已被冷汗浸得微透:"

必是驿丞监守自盗"

话音未落,堂外传来靴底与青砖相击的脆响,驿卒李四踉跄闯入,手中染血的密信底册在晨光中展开,页角残损处可见"

魏王"

二字:"

大人明鉴!

"

他膝盖砸在砖面上,额角血痕蜿蜒如溪,"

七月初三子夜,王大人亲迎魏王府密使,"

指尖颤抖着指向王明德袖口,"

还说魏王大业将成,尔等皆有从龙之功!

"

谢渊展开玄夜司呈送的《郑州税册》,朱砂圈注处如泣血痕:"

永熙三年春夏税银,六成径入魏王府内库,"

铁尺划过"

王明德印"

的官章,印泥中细小的骨粉颗粒在阳光下闪烁,"

此印泥以匠人指骨煅烧而成,"

银盒开启时寒气扑面,"

与魏王府私窑所制人骨印泥,成分分毫不差。

"

王明德的脸霎时惨白如纸,补服下的里衣暗纹在冷汗浸透后清晰可见——正是魏王府私军的图腾。

手掌重重拍在《大吴律》刻本上,惊得狴犴香炉中香灰四溅:"

既称胁迫,何不对质驿丞王顺?"

谢渊向玄夜司使眼色,却见校尉架着一具尸体踉跄入堂,驿丞王顺的脖颈间勒痕深紫如茄,指节仍紧扣半片残纸:"

寅时现缢于马厩,"

校尉声音低沉,"

手中攥着这个。

"

残页上,三月初九的记录旁,画着极小的獬豸纹——与皇长子萧桓玉佩上的纹章别无二致。

玄夜司急报随之呈上,字迹在晨风中颤:"

郑州卫所昨夜调动三千兵丁,旗号皆为孔雀蓝。

"

谢渊指尖在残页上停顿,仿佛触到了七年前砖窑地道里的阴寒。

片尾:

午时初刻,王明德的哀号渐渐消散在穿堂风里。

谢渊在后堂展开《郑州匠人失踪录》,三十七名制陶匠人的名字列于纸上,失踪日期与《魏王府兵器造册》的开工日严丝合缝。

他忽然想起密札纸背的星图,七个暗点环伺中心红点,正是魏王府七座私窑的方位——那些被夺走的匠人,或许正化作兵器上的刻痕,沉默地控诉着。

"

大人,皇长子差人送来了《北疆马政疏》。

"

黄绫奏折展开时,"

秋高马肥,宜献良驹"

的字迹端正秀雅,朱笔批注"

可着郑州知府协办"

的落款日期,正是三月初九。

谢渊的手指抚过"

萧桓"

印玺,印泥中几茎金棕色鬃毛碎屑刺痛了视线——与案头玉碟上的马鬃,来自同一匹西域汗血宝马。

谢渊望向窗外,皇长子的孔雀蓝旗号正在风中翻卷,旗角处绣着的纹迹时隐时现。

三茎马鬃、半片残页、一方印泥,在他眼前织成一张大网,将魏王的私军徽记、皇长子的孔雀蓝、郑州府的税银,统统收罗其中。

獬豸冠缨在风中轻颤,他忽然明白,这场对峙揭开的不是序幕,而是大幕——大吴的律法天平上,正称量着宗室的冠冕与匠人的骨血,而他手中的断笏,必须成为最刚正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