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1 / 2)
卷语
《大明会典?工部卷》载:"
凡物料采购,必核市场价目,造册存案,违者杖八十。
"
谢渊循砖价而查贪腐,非为锱铢必较,实因三尺价目册中,藏着万千匠人血汗、边军甲胄、藩王刀兵。
当泰和号的八十文砖价撞上工部的二百四十文账册,当例银凭证的密蜡文字显形,二十载官商勾连的暗线,正从砖缝里渗出丝丝血痕。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永熙三年四月廿一,辰时初刻。
京城西市的青石板路上,谢渊身着青衫,袖中藏着元兴朝《物料基准价》抄本。
"
泰和号"
砖铺的门脸半开,掌柜王富海正在擦拭鎏金招牌,见谢渊袖中露出的工部腰牌,指尖骤然收紧。
"
掌灯时分刚进的西华门同款地砖,"
王富海堆起笑,"
每块八十文,童叟无欺。
"
他递过的砖样上,"
萧氏官窑"
的火印清晰,底部七道砂眼呈北斗状分布——与昨日老瓦作陈六所赠地砖分毫不差。
谢渊的指尖在砖面停顿:"
为何工部账册记为二百四十文?"
他翻开抄本,元兴十七年的基准价明载"
一等城砖每块八十文,折耗银不得过一成"
,"
王掌柜这砖,可是从萧氏官窑直运?"
王富海的笑容凝固,袖中滑落的银锭"
当啷"
落地:"
大人说笑了,小本生意"
话未说完,一张洒金笺从袖中飘出,背面"
越商三月抵港"
的字样在阳光下若隐若现,边角火漆印正是太府寺右曹标记。
巳时三刻,谢渊将洒金笺浸于水盆,密蜡书写的字迹逐渐显形:"
丙辰月望,越州商船二十艘,载砖模三百套,由萧氏官窑转运。
"
他的目光落在"
砖模"
二字上,想起《吴越兵器谱》中"
穿云弩模具需萧氏官窑陶土"
的记载,心中一凛。
"
大人,"
书童福生捧着一摞账册进门,"
这是近三年西华门地砖采购单,每次签收人都是太府寺典吏张顺。
"
谢渊翻开泛黄的页册,现每逢"
越商抵港"
月份,砖价必涨三倍,且"
折耗银"
后都跟着"
右曹核准"
的朱批。
未时初刻,陈六老人的儿子冒雨叩门,递上父亲临终前藏的竹筹:"
爹说砖价三倍的银,都用来买越州的弩机了"
竹筹刻着"
丙巳位砖窑"
,正是萧氏官窑的方位,与密蜡信中的转运点完全吻合。
申时三刻,谢渊携砖样与密蜡信拜访致仕的工部员外郎刘通。
老人抚摸砖底砂眼,老泪纵横:"
元兴十七年,泰昌帝派谢侍御查海塘案,就是现砖价浮冒与弩箭模具相关"
他从樟木箱底取出半幅舆图,萧氏官窑与越州港的连线上,标着三十六个暗点——正是被灭口的匠人户数。
"
太府寺的例银,"
刘通指着密蜡信,"
实则是给越商的兵器款。
每块砖多收的一百六十文,三十文给工头封口,五十文入太府寺右曹,八十文购弩机部件"
老人忽然剧烈咳嗽,手帕上的血渍染红了舆图上的"
北斗纹"
标记。
酉时初刻,玄夜卫的加急密报送至:"
越州港查获密信,提及砖价浮冒银作军费,襄王私军已备弩箭三千。
"
谢渊望着密报上的朱砂批注,想起李邦彦宴客时的越州香,终于明白砖价背后,是用匠人血汗铸成的杀器。
片尾
戌时初刻,谢渊在值房将砖价单、密蜡信、舆图并置,现三者形成的三角,正是父亲残图上未竟的"
通敌铁三角"
。
砖底的北斗砂眼,对应舆图上的私兵驻地;密蜡信的转运日期,吻合账册的涨价月份——所有线索,都指向太府寺右曹与襄王封地的钱庄。
周勉的马车停在工部后巷。
老人递过的《太府寺银库流水账》显示,西华门砖价浮冒银累计十四万四千两,恰合三千支穿云弩的造价。
"
当年谢侍御就是查到这里,"
周勉的声音低沉,"
却在呈递证据前夜,被诬激变商民"
子时初刻,谢渊望着案头的砖样,砖底砂眼在烛光下像极了父亲血书中的北斗标记。
他忽然想起陈六老人临终前的话:"
砖窑的火,烧的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