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2 / 2)

加入书签

"

北斗纹模具"

四字更加清晰。

片尾

典籍迷踪的暮春之夜,谢渊望着案头拼凑的证据,终于明白父亲当年的血谏为何直指太府寺:所谓"

物料折耗"

,不过是将官商勾连的贪腐,伪装成工程惯例;所谓"

工食扣除"

,实则是用匠人血汗,喂养私兵与外敌。

王顺被制伏时掉落的太府寺腰牌,刺客身上的刺青,账册中的暗号,共同织成一张跨越二十年的贪腐大网。

谢渊将带血的账册与父亲的残图并置,现砖窑分布与越州水军的布防图暗合——每处"

萧氏官窑"

的标记,都对应着越州弩箭的铸造点。

他忽然想起授官时周勉老臣的欲言又止,想起掌案郎中李大人靴底的银粉,原来工部的典籍室,从来不是故纸堆,而是一部用墨与血写成的贪腐实录。

当第一颗晨星亮起,谢渊在账册扉页写下:"

查贪如鉴古,需破三重障——墨障、心障、权障。

"

笔尖划过"

太府寺"

三字时,窗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那是玄夜卫例行巡逻的声响,却让他想起父亲狱中书信:"

若见北斗纹,必是大网收网时。

"

而在太府寺深处,王崇年捏着破损的腰牌,听着密探汇报典籍室遇袭的消息,目光落在墙上的《大吴舆图》。

当指尖划过"

丙巳位"

砖窑时,他忽然想起元兴帝北征那年,自己正是用同样的手法,将三成军粮折耗进了越州钱庄。

此刻他望着案头新到的密旨,永熙帝"

着工部彻查近十年工程案"

的朱批,像极了二十年前泰昌帝的催命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