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1 / 2)
卷语
《尚书?大禹谟》云:"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谢渊既握贪腐铁证,便需在金銮殿上摆开棋盘,让罪证如惊堂木震醒昏聩,使律法似斩马剑劈开阴霾。
屈原《九章?涉江》言"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正合此心——当清吏携血泪证据面圣,纵是群小环伺,终能让朗朗乾坤重见天日。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永熙二年八月初八,卯时三刻,金銮殿上的铜鹤香炉正吐着龙涎香气,却掩不住殿内凝滞的杀机。
谢渊怀抱檀木匣,匣中装着浸透血渍的账册、染毒的珊瑚笔架,以及那支刻着山形纹的越州弩箭,这些物件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仿佛带着工地民工的血泪与地牢的潮气。
"
宣谢渊上殿!
"
内侍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谢渊抬头,见永熙萧睿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而阶下群僚中,工部主事李大人正用帕子擦拭额角,太府寺卿王崇年则垂眸盯着朝靴上的纹路,袖中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越州密约的暗记。
"
陛下,臣有本启奏。
"
谢渊行三跪九叩大礼,声音沉稳如松,"
自入工部观政以来,臣查得一系列贪腐弊案,今将证据呈于陛下及列位大人面前。
"
他打开檀木匣,先取出的是被木屑染黄的工食放记录,"
此乃西华门工地三百民工的口粮账册,可见每月应米粮被克扣七成,所扣之粮并非损耗,而是被太府寺与越商勾结,夹带走私至越国。
"
殿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声。
李大人踉跄半步,强作镇定道:"
陛下,这必是谢渊伪造证物,臣掌管工部以来,兢兢业业兢兢业业私刻太府寺印信?"
谢渊冷笑,取出盖着清晰印泥的调令原件,"
八月初五纵火典籍室的调令,正是李大人亲笔所签,而同日酉时,越州弩箭便经西华门地基转运,此处更有《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军制式弩箭为证。
"
他捧起那支泛着冷光的穿云弩,弩身"
越武成元年造"
的刻字在烛火下清晰可见。
王崇年忽然出列,声音颤:"
陛下,此乃越人栽赃栽赃?"
谢渊展开从护城河捞出的《越商密约》,朱红印泥盖着王崇年与越王的双印,"
密约中明言吴都破日,裂土分疆,落款日期正是西华门修缮完工之日,而修缮所需物料折耗、工食克扣之银,累计可充越国三年军饷。
"
他指向账册上的朱砂批注,"
这些数字,皆是吴国百姓的血汗,却成了越人攻打我国的刀枪!
"
满朝文武皆惊,有人踉跄后退,有人面色青白。
李大人"
扑通"
跪地,手中的玉扳指滚落殿阶:"
陛下饶命!
臣是被王崇年胁迫住口!
"
王崇年眼中闪过狠厉,却被谢渊的目光逼退。
谢渊转而向宣宗叩:"
更令人痛心者,此等贪腐案竟与二十年前臣父谢承宗所查漕运案一脉相承,当年所谓激变商民,不过是他们掩盖走私的借口!
"
他展示父亲的《漕运改良条陈》抄本,上面"
必杀之"
的批注触目惊心。
永熙帝猛地拍案,龙案上的《吴律》应声翻开:"
诸监临主司里通外国、私藏禁兵者,按律当处极刑!
谢渊,朕命你协同三法司,彻查此案,凡涉案官员,不论品级,一律严惩!
"
谢渊抬头,见殿外阳光穿透云层,照在阶前的獬豸雕塑上,心中一凛:"
陛下,如今越军已过椒江,距吴都仅三十里,而西华门地基下尚埋有三千架穿云弩,臣恳请陛下准奏!
"
永熙帝掷出尚方剑,剑鞘上的寒梅纹与谢渊腰间玉佩遥相呼应,"
着谢渊署理工部侍郎,节制城防司,务必在越军抵达前,拆除埋伏,整肃军备!
"
退朝后,谢渊在文华殿后廊遇见陆凯,后者递上密报:"
王崇年党羽已联络襄王旧部,意图在查案时动兵变。
"
他指着远处匆匆而过的宦官,"
方才殿上替王崇年说话的礼部侍郎,正是越州安插的细作。
"
是夜,三法司衙署,谢渊对着烛火整理证据,忽闻窗外传来童谣:"
寒梅开,贪官败,三千弩箭土里埋"
声音稚嫩,却让他想起工地那些食不果腹的童工。
他摸出老石匠刘三临终前塞给他的碎瓷片,上面"
米行地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