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已读不回(2 / 3)
。
这个消极的反应,现在已说不清到底是使臣李怀思的建议,还是李乾顺个人的决定。
当然,这也存在一些无法抗拒的客观事实,从绍圣三年起,西夏频遭天灾,国内作物歉收,牛羊大批瘟疫病死,西夏这两年收上来的赋税少得可怜,国主李乾顺年纪轻轻,愁得头发都秃了一大块。
后来赵孝骞即位,登基的当天就要求西夏归还历年岁币,这对原本就穷困潦倒的西夏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李乾顺自即位后,也算是一位英主,他做出的决定很少有昏庸的,事实上他这几年采取战略防御国策,埋头发展西夏国内经济,等待恢复国力,试图让西夏再次伟大。
结果天不从人愿,原本打算韬光养晦,却活成了苟延残喘的模样。
主要是西夏以前富有侵略性,遭遇天灾之时,会效法辽军侵入大宋境内打草谷,袭扰抢掠大宋边民,这算是一种对国内百姓和牧民的补贴。
可是大宋的军事早已今非昔比,西北二十万大宋边军已装备了火器,西北边帅章跨马巡边,时刻对西夏虎视耽。
这种情况下,大宋不主动入侵西夏,李乾顺都要谢天谢地了,西夏哪里敢犯大宋边境半分?
无法劫掠,打不了草谷,西夏没了补贴,遇到天灾后自然每况愈下,越发不堪。
当赵孝骞提出要归还岁币,李乾顺简直如同晴天霹雳。
岁币其实不算多,大宋历年来送给西夏的岁币撑死了不过一两百万贯,西夏国力这几年虽然不大行,但咬咬牙还是勉强能付得起的。
可李乾顺更在意的是,赵孝骞这位新即位的大宋皇帝对西夏国释放的强烈信号。
登基大典当天便当着群臣的面,直言不讳地索要岁币,这位大宋皇帝在外交上必然是采用非常强势的方式。
这一次索要岁币,下一次呢?
李乾顺不希望这种近乎勒索的要求,在大宋外交上形成习惯,隔三岔五要点什麽东西,西夏本就是个穷国,这谁受得了?
几番思量下,李乾顺终于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已读不回。
这个决定终于给西夏带来了灭顶之灾。
当然,严格的说,西夏的灭顶之灾倒也不完全是李乾顺的这个决定造成的,事实上当大宋军事上支棱起来后,灭亡辽夏不过是时间和机会的问题。
哪怕西夏一直老实本分,赵孝骞灭西夏之心也不会丝毫改变,一统天下的志向不可能因为某人某国的乖巧老实,就会对他网开一面。
天下归于一统,是大宋皇帝的使命。
李乾顺的已读不回,不过是给大宋提供了一个出兵讨伐的藉口而已。
今日大宋皇帝突然颁下对西夏的宣战诏书,西夏使臣李怀思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这段日子汴京气氛紧张,朝廷各个官署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什麽,李怀思察觉气氛不对,慌忙到处打听,许多官员却讳莫如深,最终李怀思终于打听到,大宋可能会对西夏用兵。
这个消息令李怀思肝胆俱裂,在给李乾顺发去急奏之后,接连几日礼部和鸿胪寺官署,按正常程序求见大宋官家。
结果礼部和鸿胪寺官员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要不就是拖延推搪,李怀思送出去不少钱财贿赂,平日那些贪婪的大宋官员这一次却分文都不敢收,只草草将他打发出去。
李怀思知道事情严重了,灭国之祸即在眼前,可他却求告无门,无论花费多少钱财,动用多少人脉,始终无法见大宋官家一面。
直到今日,大宋皇帝颁下宣战诏书,李怀思终于心如死灰,完全绝望了。
家国将破,臣虏若何。
延福宫外,李怀思手捧国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