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筹办登基(2 / 3)
皇城的近二十万禁军,包括着名的上三军,就直接受枢密院和殿前司节制。
这就是赵颢为何突然拉拢殿前司都指挥使刘卵的原因。
只要拉拢买通了刘卯,汴京皇城的成卫便掌握在赵颢父子手中,如此便可减免大量的伤亡,甚至可以做到兵不血刃。
赵孝骞自然是赞成赵影拉拢刘卯的,毕竟他不希望大宋的将土之间打内战,这种内部争斗而产生的流血牺牲,他一直努力想避免。
「父王您再加把劲儿,争取早日拉拢刘卯,实在不行的话,拿他们的上层将领开刀,
殿前司群龙无首的话,下面的禁军成不了事,再说孩儿还是枢密副使,这个身份在关键的时刻也能管用。」
赵颢点头:「没错,老夫做了两手准备,刘卯吃硬不吃软的话,就莫怪老夫不客气了,老夫安排的人手严密监视刘卯的府邸,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夫的视线之中。」
新君确立,政事堂当即便向大宋各地官府发下了公文。
汴京城自然是最先知道消息的,城内顿时一片欢呼雀跃,
端王赵信确立为新君,对大宋来说自然是好事。
好事不是因为赵信即将当皇帝,而是因为大宋有皇帝了,无论是谁,只要有皇帝就行。
百姓们不熟悉赵信,更不清楚新君确立前后,朝堂宫闹的大人物们如何勾心斗角,经历了怎样波云诡的争斗。
他们只知道大宋不能没有皇帝,新君悬而未决,对民间会造成人心动荡。
现在皇帝人选确立了,百姓们顿时心安了,于是,继续每天生计奔波,继续过着自己平凡普通的日子。
端王赵信这时也心安了,他志得意满地待在端王府,婉言谢绝了登门拜访的朝臣,言称避嫌,不见外客。
这态度顿时赢得了朝臣们的好感,无论对赵信的良好评价是真心夸赞,还是阿攀附,至少双方的态度都摆得很足,外人看了只会感动于大宋君圣臣贤。
确立新君的第二天,太史局观测天象,测算黄历,定下了新君登基的黄道吉日。
登基大典定在十日后,即绍圣四年二月初八,当然,赵信登基后,便不能使用「绍圣」的年号了。
群臣商议后,决定将年号定为「建中靖国」,三月初正式改元,今年的绍圣四年,即是「建中靖国」元年。
刑部大理寺也在忙着统计整理大宋各地官府送来的罪犯名册,赵信登基的那天会下旨大赦天下,许多罪名不算太重的犯人都能得到释放。
与此同时,政事堂,礼部,宗正寺,太常寺等诸官署,也在热火朝天地忙着筹备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有个特点,那就是简朴低调,绝不铺张,更不可见喜庆之色。
毕竟还在国丧期间,大宋从都城到各地城池,主基调仍以悲恸缅怀先帝为主,天地仍是一片白幡孝带。
先帝尸骨未寒,你这边欢天喜地敲锣打鼓登基,这对吗?
对即将登基的皇帝来说,这当然很正常,历朝历代的君王登基,大多都是在一片白茫茫中即位,除非是彻底的造反,改朝换代。
听到太史局的天官测算出黄道吉日,就在十日后,赵孝骞有点忙了。
一封密信派人紧急送往幽州大营,同时赵颢也加快了节奏,在他的密令下,许多乔装成普通商人百姓的人马,分批次地进入了汴京城。
一个平淡的日子,天色已近黄昏,汴京的城门快要关闭之时,一支商队匆匆赶到城门外。
守城的禁军是典型的上班牛马,加班是不可能加班的,见这支商队要进城,立马拦住了他们。
「城门已关闭了,你们留在城外,等明日清早城门打开再进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