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敌外有敌(2 / 3)
赵煦下旨,政事堂颁文,将刘贤真等人的供状和证据公示朝堂,涉案者共计三十馀权贵官员,所有的政局都摆在了台面上,坦然地公示于朝堂百官。
这个举动堵住了许多人的嘴。
供状和证据都在,这桩案子已是板上钉钉,不可能反转了,朝堂上那些杠精们也是有理智的,他们很清楚什麽事可以抬杠,什麽事最好闭嘴。
比如刘贤真这桩案子,就属于必须闭嘴的范围。
板上钉钉的铁案,你还逼逼个啥?敢为刘贤真他们抱不平,你到底存了什麽心思?你是不是他们的同党?
谁都不想没事惹上一身骚,于是赵煦下旨,三日后处斩刘贤真等三十馀官员,纵然朝堂震惊,倒也没人敢站出来质疑反对。
刘贤真这批官员犯的事,没人敢哎声儿,但赵孝骞犯的事,出声的人就多了严格说来,刘贤真和赵孝骞涉及的案子,看似是同一桩,但它们的性质不一样。
刘贤真是已被坐实了,赵孝骞擅杀官员的事却争议很大。
对赵孝骞的所为,赵煦和政事堂都没有解释,只是淡淡地提了一句「罢官免职」,就轻松带过了。
如此轻飘飘的处理结果,引发了不少朝臣的不满。
不可否认,赵孝骞确实是大宋的功臣,但功与过是两码事,这世上也没有功过相抵的规矩。
当初赵孝骞立了功,官家已然封赏过了,那麽他犯的事难道就不惩罚了吗?
罢官免职算什麽惩罚?挠痒痒的力道,你还不如自罚三杯呢。
于是在赵孝骞回楚王府后,接下来的两日里,许多朝臣上疏,要求惩处赵孝骞之罪。
擅杀四十多名官员可不是小事,若是让赵孝骞就这样躲过了制裁,大宋的王法岂不成了摆设?
更何况,赵煦只是罢免了赵孝骞的官职,对他的河间郡王爵位却一字不提,
这其中的深意瞎子都看得出,官家这是打伏笔呢,等一个合适的时机重新启用起孝骞,大概率会官复原职。
群臣知道官家特别器重赵孝骞,可你也不能偏得如此明目张胆吧?
无数上谏要求严惩赵孝骞的奏疏飞进延福宫。
赵煦的案头很快被奏疏淹没,他只随便翻看了几道奏疏,就命人全部送去政事堂,交给章惊解决。
现在轮到章惊犯难了,他不仅是宰相,也是朝堂新党的领袖。
那麽多上谏的奏疏,其中一大半是新党官员写的,章惊总不能为了赵孝骞而得罪自己的同党吧?
可章怀又很清楚官家的态度,他摆明了是要保赵孝骞的,皇帝做出的决定,
宰相能怎麽办?他敢跟官家对着干吗?
再说赵孝骞能脱罪,章在其中出力不小,因为这件事,章怀与赵孝骞的关系大为缓和,可以说如今是章和赵孝骞的蜜月期。
好不容易缓和的关系,章惊不想再次破坏,以赵孝骞的本事,将来他的权力只会越来越大,更要命的是,赵孝骞还很年轻,不出意外的话,章惊将来告老致仕时,赵孝骞正是如日中天。
如果章还想有个善终的结局,不想致仕归乡的路上莫名其妙死于刺客的冷箭下,那麽现在最好不要得罪他。
于是章惊思量许久,索性将所有的奏疏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主打一个冷暴力。
舆论终归有平息的那一天,等到朝堂上参劾赵孝骞的奏疏越来越少,最后绝迹之时,这件事差不多就算过去了。
现在群臣正是热血上头之时,不搭理他们,让他们自已慢慢冷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