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三章 民变骤生(2 / 3)

加入书签

去,两大家族若能识时务,才是他们唯一的活命办法。

    天皇也是。

    当赵孝骞下定决心将日本纳入版图后,日本人的抵抗就显得并不重要了,无论他们付出多少牺牲,多么慷慨激昂地反抗外敌侵略,最终都无法改变事实。

    就算想青史留名,这些反抗的日本人恐怕也做不到。

    因为大宋收纳日本后,会彻底清洗本土。

    “清洗”的意思不仅是净化人种,同时也会将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信仰,语言等等一切东西都洗得干干净净,从此日本人只能写汉字,说汉话,任何方面都只允许与大宋保持一致。

    “青史留名”?

    青史都不存在了,上哪儿留名去?

    …………

    朝堂依旧吵吵嚷嚷,朝臣们的重心已经从新政转移到战争上了。

    灭西夏之战,对大宋来说是一场振奋人心的战争,它代表着大宋从屈辱软弱走向了扬眉吐气。

    那些史书上看着遥不可及的强汉盛唐的光影,如今仿佛已快触碰到了。

    而灭西夏之战,便是大宋走向强盛的标志性事件。

    当朝臣们赫然惊觉自己正在亲眼见证一段伟大的历史,并且他们都是这段伟大历史的制定者,参与者,心情又怎能不激动。

    最近几次朝会,赵孝骞发现气氛有点不对。

    朝臣们对他这个皇帝莫名亲近了许多,也少了很多鸡毛蒜皮的指责。

    以前赵孝骞坐在朝会里,但凡坐姿稍微有点不端正,朝班里都立马跳出来一名监察御史,一脸道德高尚,义正严词地指责官家失仪。

    他们指责的语气痛心疾首,表情更是生无可恋,好像赵孝骞坐歪了一下屁股,就犯了天大的过错,恨不得让他在祖宗牌位前自尽才能赎罪。

    这几日朝会上却是出奇地融洽,赵孝骞感到有点吃惊,不信邪地故意坐歪了屁股,朝班里那群讨厌的嘴官居然一个都没站出来,而是把眼睛扭到一旁,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很奇怪,但赵孝骞就喜欢在他们的心理底线上反复横跳。

    于是在朝会上,赵孝骞不仅坐没坐相,还从怀里摸出个零嘴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塞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朝那群言官投去挑衅的眼神。

    言官们……再次视若不见。

    这都能忍,他家婆娘对他做过什么?

    无数夫目前犯的剧情在脑海里闪过,赵孝骞露出了诡异的微笑。

    这几日朝会讨论的是输送第二批粮草至西北的问题,为了这个问题,朝臣们争执不休。

    有人认为粮草应该走漕运,从黄河直至北方上游,上岸后再走陆运送至银州。

    也有人认为应该从太原府和延安府直接调拨粮草,经陆路送至银州,如此可缩短至少一个月的路程。

    赵孝骞听得心不在焉,说实话,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甚至根本不值得拿到朝会上说。

    这次灭西夏之战,赵孝骞只动用了六万兵马,粮草方面消耗不大,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断供,随便调集两府之地的官仓粮草,就能支应大军一年半载所用。

    对于这个结果,朝臣们当然心里也有数,但他们还是踊跃发言,提出各种建议,气氛热烈得跟特么国庆大典似的。

    赵孝骞很清楚群臣的心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