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 所谓气节(3 / 3)
朝堂上必然会掀起惊涛骇浪,地方官员也好,民间士子百姓也好,都会动荡起来的。”
赵孝骞哂然一笑:“那就动荡一下,如果他们动得过分了,那就抹掉他们便是。”
“变法图强,自古未有流血杀人者,不如从朕这靖康年开始。”
“你们尽管讨论,朕在你们背后默默磨刀。”
章惇和韩忠彦悚然一惊,赫然抬头,见赵孝骞脸上虽然笑吟吟的,但眼神里却布满了森森杀意。
章惇心头一沉,顿知官家这句话不是开玩笑,他是真打算杀人。
而且这一次杀的人恐怕不会太少。
这位官家看起来性格温和,但他骨子里却是说一不二的强势,他要做的事,谁若敢阻拦,一定没有好下场。
“臣请官家三思,若是杀了太多文官和地主,不仅污了官家的声名,更会造成天下官员和士子对官家离心离德,这不是杀人能解决的。”章惇神情凝重地劝道。
赵孝骞却笑了。
“这不是杀人能解决的?子厚先生,你错了,你太高估文人士子的气节了。”
数千年来,尽管文人读的圣贤书很多,也常常高喊圣贤的口号,把道德和仁义挂在嘴边上。
可实际上,当刀真正架在文人的脖子上时,还能坚持所谓气节和道德的人委实不多,可以说凤毛麟角。
真实的历史上,华夏经历的异族入侵,蛮夷入主中原,从蒙元到满清,那些汉人文官还不是照样对异族主子俯首称臣。
尤其是满清,汉人文官们都乖乖剃了头发,跪在地上自称奴才。
那个时候,所谓的“气节”去哪儿了?
所以,“核心利益”在“生死”面前,不值一提。
当监察府和皇城司的人彬彬有礼地敲他们家的大门时,他们约莫就知道,拥有的钱财和土地再多,没命花也没办法留给子孙后代时,他们应该就学会乖巧了。
至于皇帝的名声……
赵孝骞表示,这玩意儿是最不重要的,有没有都无所谓,就算史书里把他骂得狗血淋头又如何?我特么早就化为冢中枯骨了,有本事你把我的坟挖出来,指着骷髅架子当面骂我呀。
……说不定我还会还嘴对喷呢。
“其他的事情不必管,政事堂和新政司做好自己的事,明日开始,商议讨论方田均税法,朝臣若有上疏劝谏诋毁反对者,监察府拟名上奏,朕来处理他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