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对酌叙旧(2 / 3)
“官家这些年为大宋打下的局面来之不易,若能解决新政和监察府二事,大宋的内政方面数十年内无忧矣。”
“再过几年,大宋积攒的国力足够了,官家再下旨北伐,灭辽亡夏,大宋江山一统,臣此生于愿足矣。”
见苏辙有意无意主动提起新政和监察府,赵孝骞饶有兴致地问道:“子由先生也觉得朕设立监察府的决定不妥?”
苏辙摇头:“相反,臣以为甚是合理,大宋官制,百年利弊,其利在于,大宋不拘一格,鼓励商贾,民间藏富,国库甚盈。”
“而其弊也明显,那就是地方官府缺少监管,中央政令到了地方,往往被官员各种曲解歪解,朝廷明明是善意,但到了地方,却变成了恶政,这中间缺的正是中央对地方上的监管。”
苏辙缓缓道:“王安石变法,朝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世人谓元丰党为‘新党’,谓元祐党为‘旧党’,臣也是旧党之一。”
“臣为何反对新法?就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法弊大于利,不是说新法本身不好,事实上新法里的很多内容,臣其实是赞同的,但臣为官多年,深知朝廷政令到了地方,基本不大可能顺利执行。”
“民间百姓愚钝,不知其解,关于新政的解释权,全在地方官员手里,他们为了私利故意曲解新政,利用歪曲的新法解释盘剥百姓,以肥私囊,百姓怨声载道,却不敢反抗朝廷,只能忍气吞声,挣扎求活。”
苏辙说到忘情处,用手指蘸了酒水,在桌上划了三个圈。
“朝廷,地方官,百姓,朝廷新法没有恶意,百姓大多良善,问题出在哪里?”
说着苏辙用力点了点中间那个圈,道:“出在地方官员身上,没有朝廷的监管监察,他们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是割据的诸侯,在他们的地盘上,他们说了算。”
“长此以往,大宋必有亡国之虑,官家登基后提出设立监察府,臣以为正是时候,也该给地方官员们狠狠敲打一记了。”
苏辙朝赵孝骞拱了拱手,道:“社稷有幸,得明君治世,关于设立监察府一事,臣愿支持官家到底。”
赵孝骞点头。
他知道苏辙这番话不是虚伪的客套话,也不是为了谋求旧党的地位而故意逢迎。
事实上,早年王安石在世时,苏辙便与他当面驳斥过新法,尤其是“青苗法”的部分。
苏辙对王安石说,“让百姓侥幸得钱,非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
“青苗法”在中央朝廷,是帮百姓度过难关的及时雨。
但它在民间,却成了让百姓家破人亡的高利贷。
落差为何如此之大?就是因为地方官员的曲解,朝廷缺少监管地方的政策和力度。
话说到这里,君臣都满意了。
赵孝骞突然笑了起来:“说好与子由先生畅饮叙旧,为何说着说着又聊到了朝政国事,来,子由先生,你我共罚一杯。”
苏辙哈哈一笑,端杯与赵孝骞一饮而尽。
然后赵孝骞与苏辙很默契地不再提新政与监察府,聊起了风花雪月。
古代人聊风花雪月,说到风尘的部分,大多是聊我与某某青楼女子相会,我作了一首什么牛逼诗词,她又作了一首什么牛逼的诗词和之,我的诗词哪里哪里好,她的诗词哪里哪里妙。
过了一千年,男人们聚在一起聊风花雪月,只会说“我昨天上了一个妞,很润”。
然后别的男人会义正严词地指责,“道德在哪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