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7章 朱棣父子局(2 / 3)
负担他们一顿饱饭都难,其中许多甚至于连名字都取不出来,上不去族谱,彷佛就没有这些人的存在。
你能指望这样的大明皇族对大明帝国有多少忠诚度?
最关键的还不在这里,而是被习惯了当猪养的他们,真就逐渐成为了猪儿。
说白了就是再也不可能有出息,一定是一代比一代更弱。
历史上李自成起义之后,他的队伍里是否混进老朱家的子孙都难说,你指望大明帝国老朱家这些后代出现入刘秀刘备这样的人杰,只能说你想多了。
这样的状况,大明历代臣子们难道不清楚?
他们太清楚了,他们同样非常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在老朱家出现。
不要以为大明帝国的这些个文臣们对老朱家有多少忠诚,这群人从来就没有多少忠诚概念,否则大明帝国的十六位皇帝之中,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死因不明的了。
当初朱棣为了让自己的案例不再出现,搞出了这么一个养猪方法,却不知道这反而彻底葬送了大明帝国任何东山再起的可能,何其可悲也。
可你也要知道,就这方法,却已经是朱棣自认为自己能够想到的最好方法了。
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我们总认为朱棣缺乏看透未来的眼光,可如果你身处当时朱棣的环境,却也清楚同样无解。
他一个造反上位的皇帝,本身就是因为建文朱允炆削藩起兵,你总不能一上位,立马也学着朱允炆的道路来一遍吧?
但这这么做了,不是等于告诉天下人,朱允炆削藩本身就是争取的吗?
既然人家做对了,你这个藩王又为何要造反,你的出发点倘若是错误的,历史对你朱棣的评价,是不是连根基都没有了?
实际上,当朱棣坐上了皇帝宝座的那一日,他心里头就已经清楚朱允炆削藩本身就是没错的。
错的,只是朱允炆方法不对,能力不足罢了。
倘若当初他老爹将皇位直接传承给他朱棣的话,削藩这件事他大概率也要做,只不过时间晚一点而已。
站在老朱的立场,这些个藩王都是他的儿子孙子,可站在朱棣的立场,那就是弟弟和侄儿;
这已经不属于直系血脉了,这些个已经逐渐旁支化的藩王们,在他朱棣这一代或许还能轻易掌控,可到了他好大儿朱高炽手中呢,再下一代朱瞻基手中呢?
那点血脉情感,多半已经消失无踪了吧,那与过去的地方诸侯又有何区别?
甚至于威胁还要更大吧!
因为这些个‘诸侯们’,可都是自家老爹血脉后裔,按道理也都是有资格继承大明帝国法统者,其中就不会再次出现另一个朱棣了?
这一认知在朱棣等级的那一日开始,就已经深刻的刻入到了他内心,可他又不能削藩,于是才有了那唯一的方法,也就是干脆当猪养着得了。
他能不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他老朱家除去嫡系皇室一支之外,被当猪养着的子孙后代们未来一定会逐渐变成真正的猪儿?
他多半已经推测出来,只是两相其害取其轻而已!
如今大明风华世界的朱棣,不已经在这方面彻底做出改善了吗?
得到了朱元璋的支持,朱棣可谓无所畏惧,当然这一次他倒也没有着手去削藩,而是干劲利落的将这些个藩王嫡子之外的所有王族一股脑的打包进入了士卒大军之中。
他也不是要让在这些个王子们上战场厮杀,只是给了必须到士卒之中服役三年的命令。
三年之后,你是继续在军中当差,还是退出之后做其他选择,都由你自己来决定。
可给了这些好处之后,其他方面朱棣可完全没有手软,原本的王府三卫,自然彻底剥夺,甚至于田产都做了最高约束,也就是说,这些个藩王未来可以传家的都在这里了。
也只能传给嫡子。
这同样也是另类的推恩令。
是逼得这些个藩王嫡子之外的所有王子们离开王府自行去闯荡。
因为不如此的话,你留在家中就只能帮助自己的世子大哥赚好处,积累的王府家财最后也和你没关系,是个人都会愿意吧!
这一做法最决然的一点,就是传家只有一人,也就是说藩王的其他儿子再也不可能从朝廷手中分到任何薪水,甚至于连爵位都没有了。
这实际上就和普踏大富之家没有继承权的儿女们也没有多大区别。
这样的做法,确实会让一些个藩王儿子们出现纨绔,可也只有这么一两代,因为再之后,那些个子孙们想要从藩王府中捞取好处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你见过有多少人会愿意拿着自己的家财去给侄儿侄女享用的?
侄儿侄女们尚且如此,何况更后来的侄孙?
这些个被朱棣逐渐边缘出大明帝国皇族的老朱家子孙后代们,必然有不少人会因为逐渐陷入贫困而绝后,可也一定会有依靠自己双手拼搏出未来的强者。
前者,被淘汰了老朱家也顶多叹息一下,并不会有多么的伤心,而后者但凡出现一人,那就真是惊喜了!
对未来的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