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晋武帝太康之治(2 / 3)

加入书签

魔与神仙斗法,故乱象频出。

太康四年,会稽郡的蟛鼓和蟹,都变成了老鼠。这些老鼠遍布田野,大肆咬食稻谷,造成灾害。它们刚变成的时候,只有毛肉没有骨头,行走不能越过田埂。几天之后,就全变成了母老鼠。

太康五年(284年96),东吴废帝归命侯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葬在洛阳的北邙山。其东吴的滕皇后亲自为他写了哀悼文,文章甚是悲痛凄楚。

太康五年(284年),尚书左仆射刘毅因九品中正制是“权时之制”,不但“未见得人”,反而有八种弊病。于是他上书要求废止该制。在奏疏中,刘毅指出,九品中正制使中正可以任意弄虚作伪,营私舞弊。“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效,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它使朝廷的吏治腐败,“廉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由于中正公然接受贿赂,上下其手,所以“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绩于官而获高叙”,真正有才能的人反倒被埋没,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与刘毅同时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贵族子弟极易步入仕途,而且升迁迅速,他们一入仕,即可担任尚书郎、秘书郎、着作郎、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闲位重的官职,这些官职也由此被称为清官、清职。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之初虽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试图加强皇权对官员选拔的干预,改变寒门下品升进无路的状况,但终难扭转现实。

同年正月,有宫人在武库里进行清洁工作的时候,看见有两条龙出现在武库的井中。武库,乃是帝王用以威慑防御的兵器所珍藏的地方。有会占卜的人说将来不久会出现诸侯王互相残害的现象。

太康六年(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共65卷,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只有纪、传而无表、志。《魏书》前四卷称纪,《蜀书》、《吴书》有传无纪。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蜀汉时至西晋官员、史学家。

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他为人聪明机敏,所写文章以富丽着称。

陈寿最初应州里的聘请,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观阁令史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黄皓,唯独陈寿不愿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贬谪。适逢陈寿的父亲去世,他守丧期间,因为生病而让婢女伺候自己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颇为议论指责。

当初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重臣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着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着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晋武帝的嘉奖。

在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撰写完成了《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自己的《魏书》。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到了太康六年,陈寿写的三国志的文稿已经全部完成。

晋武帝太康六年,在那年,有人在南阳捕捉到两只脚的老虎。被捕捉的两只脚的老虎自然被猎人杀了,拿到街边售卖。来来往往的百姓都看见了,也就传扬开来。当时有善于占卜的人看见这个情景,就说:虎,乃是阴之精,而居于阳,在五行中属西方金的一种兽类。南阳,这名称里包含着火。金精进入火中,失去了它的本来形状,这是王室产生祸乱的妖征。

与此同时,晋朝的大臣刘毅去世,晋武帝司马炎手抚几案吃惊地说:“失去一个名臣,不能活着做三公了。”即追赠为仪同三司,派使者监护丧事。

鲜卑族慕容部的部众杀了慕容耐,迎立慕容廆为单于。

慕容廆,字弈洛瑰,鲜卑名若洛廆,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政权奠基者。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之子。

慕容氏是鲜卑族的一支,慕容廆的曾祖父莫护跋,三国曹魏初年率诸部由鲜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入居辽西地区。

当初在曹魏政权的景初(明帝曹叡的第三个年号)二年(238年),莫护跋协助太尉司马懿征讨辽东太守公孙渊有功,受封率义王,建国于棘城之北。慕容姓氏的由来有二说,一说是莫护跋好戴步摇冠,步摇的音讹为慕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