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难倒东吴使,表兴北伐师(1 / 5)
却说刘备先主病情严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于是立即宣扬遗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并侍奉于榻前。
刘备先主看向身旁的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道:“君之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刘备先主亦知嗣子刘禅不才。诸葛亮涕泣,慌忙拜倒道:“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誓死毋二,勉报圣恩?”
刘备先主乃命李严代作遗诏,并且留嘱嗣君刘禅,且唤刘永、刘理二兄弟至前,叫他们父事丞相,不得有违。又与翊军将军赵云,叮咛数语,无非是托他辅国,说至此,长叹一声,瞑目竟逝,享寿六十三岁。
(刘永和刘理都是刘禅的弟弟)
诸葛亮主持丧事,棺殓如仪,使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自率百官奉丧还成都。太子刘禅年方十七,在都留守,不遑奔丧,但出都门,守候梓宫;及灵榇已到,迎入正殿,举哀行礼。礼毕展读遗诏,诏云: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年五十,不称夭,朕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汝兄弟为念。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乃可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兄弟当父事丞相,更求闻达,无替朕命!
太子刘禅拜受遗诏,诸葛亮即请刘禅嗣位,改元建兴,是为后主。崇谥先主刘备为昭烈皇帝,奉葬惠陵;尊皇后吴氏为皇太后,颁诏大赦。益州从事秦宓,已得释狱,由诸葛亮选为益州别驾。
秦宓少有才名,也是法正一流人物。诸葛亮因法正早殁,曾经叹为孝直若在,必不令主上东征,就使东行,也不致一败若此;故秦宓因谏得罪,诸葛亮甚为叹惜,至赦免后,随即录用。
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嗣复使领益州牧,政无巨细,皆归裁决,后主惟拱手受成。诸葛亮约官职,修法制,信赏必罚,风化肃然。忽闻益州者帅雍闿,戕杀益州太守,叛蜀附吴,诸葛亮因新遭大丧,未便动兵,且意在和吴伐魏,故决计缓征。
广汉太守邓芝,方入为尚书,窥知诸葛亮心意,请向东吴修好。诸葛亮欣然道:“我早有此意,一时苦乏使才,今始幸得人了。”
邓芝问为谁,诸葛亮答言莫如使君,邓芝亦不辞,奉命即行。
吴王孙权,正再迁鄂县,改名鄂为武昌,作为吴都。闻蜀中遣使到来,心下狐疑,不肯即见。
邓芝待了两日,作书致孙权道:“臣这次来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汉,并且为吴,若大王不愿见臣,臣就去了。”
孙权得阅此书,即召邓芝入见,邓芝行礼毕,便开口问孙权道:“大王,今日欲与魏和呢?抑与蜀和呢?”
孙权答说道:“孤非不欲和蜀,但恐蜀主幼国小,不足敌魏,所以怀疑。”
邓芝应声道:“大王您是有名于世的英杰,诸葛亮亦是当代特别杰出的人才。蜀有重险可固守,吴有三江可阻隔,结合这两个长处,成为唇齿之邦,进可并力夺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这是自然的常理。大王现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为质子,若不遵从命令,就有理由讨伐,我国必定见有利而顺流进发,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请大王熟思!”
孙权沈吟良久道:“君言亦是,孤当与蜀连和,烦君先归通报,孤当遣使订盟便了。”
邓芝乃辞归。倏忽间已过一年,吴国乃遣中郎将张温报聘。
张温来到成都,后主刘禅当即接见,并由诸葛丞相等,优礼相待,与申盟好。
张温谈笑自若,颇有傲容,过了两日,便辞行东还。丞相诸葛亮带领百官,亲自与饯行;独秦宓不至。
诸葛亮屡使人敦促,好多时未见到来,张温疑问道:“尚待何人?”
诸葛亮答言益州学士秦宓。既而秦宓至,张温即笑问道:“君为益州学士,究竟所学如何?”
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童子,尚皆就学,何况我辈?”
张温接问道:“君既宿学,必知天文,天可有头否?”问得无谓。
秦宓随口答一“有”字。张温问在何方?
秦宓答道:“天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可知西方有头。”
张温问天有耳否?
秦宓又答道:“天处高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天无耳,如何得闻?”
张温问天有足否?
秦宓复引《诗》言,“”天步艰难”一语,证明有足。
张温又问天有姓否?
秦宓答言姓刘。
张温问秦宓如何知晓?
秦宓答称天子姓刘,可以推知。随口道来,都成妙谛。
张温复说道:“日生于东,”
秦宓不待说毕,就接口道:“日虽东升,至西必没。”说得张温瞠目结舌,不敢再言。
秦宓却把天道盈虚,转诘张温,张温无词可答,急得汗流浃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