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攻破车师,杨震就死(4 / 4)
道路喧哗,众听闻见,地动之变,近在城郭,殆为此发!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书》曰:“鞬恒旸若,”臣无作福作威玉食,唯陛下奋乾坤之德,弃骄奢之臣,以掩妖言之口,奉承皇天之戒,无令威福久移于下,则阳长阴消,天地自无不交泰矣!
杨震所言虽然激切,怎奈汉安帝已为一群小人所蒙蔽,任他如何说法,始终不理。且嬖幸愈加侧目,往往在汉安帝身旁谤毁杨震,汉安帝刘祜已渐觉不平。惟杨震为关西名儒,群望所归,若一时将他除去,免不得物议沸腾,摇动大局,所以那群小人尚有畏心,未敢无端加害。尚知畏清议么?
不久,河间郡有一名叫赵腾的男子来到宫门上书,批评朝政得失。汉安帝阅后非常生气,大骂赵腾是无知小民,下诏将赵腾收捕入狱,对其严刑拷问,最后以诬惘汉安帝的罪名结案。
杨震知道这个事情后,深为赵腾刚正不阿直言而遭受此难深为同情,于是立即上书给朝廷,欲营救赵腾。他说:“臣听说尧舜时代,在朝廷置放敢于直谏的鼓,标立敢于诽谛的木,用以鼓励官吏和百姓给皇帝提批评意见;殷周时代的英明君主,特别注意倾听百姓的怨愤谩骂和不满,用以修正自己治国中的缺点和错误,用德行去教育感化人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下情尽数上达,使人民无所忌讳地畅所欲言,让最下层人都能把意见讲出来,以便广泛采纳众议扩集思广益。如今赵腾虽因言语激烈攻击朝政而获罪,但这与那些杀人放火的犯罪分子是有明显差别的,臣请陛下减免已经定下的罪名,保全赵腾的性命,并以此鼓励最下层的广大人民坦率直言,以求广开言路,获取教益。”
汉安帝刘祜看了杨震的奏章,仍然无动于衷,不知醒悟,命人将赵腾押赴都市斩首。
伯起!伯起!何不起身亟去?是年为延光三年,汉安帝想往外面游览,借着望祀岱宗的名目,出都东巡。文武百官,多半扈行,独太尉杨震,及中常侍樊丰等,却都留住京都,未尝随去。
樊丰等因乘舆外出,越好擅用帑藏,移修第宅。原来为此,故未随行。偏被太尉掾高舒,召大匠令史等,底细考核,查出丰等前时捏造伪诏,呈与杨震。
杨震因汉安帝东巡,未便举告揭发,只好待回銮后,然后奏闻。何不飞使驰奏?樊丰等闻信,很是慌张,日夕与党羽与秘密商量,意欲先发制人,为自保计。也是杨伯起命运该绝,不先不后,竟有星变逆行的天象,被阉党作为话柄,构成邪谋。一俟汉安帝回来,将到都门,急忙先去迎谒,伪言还宫须待吉时,请汉安帝至太学中,暂时休息,应吉乃入。
汉安帝还道他是真心爱主,当即依议。及驾入太学,樊丰等得乘间密奏,说是太尉杨震,袒庇赵腾,前因陛下不从所请,心怀忿怼,意图构逆,所以上见星变,显示危机,请陛下先行收押杨震,方可入宫。
汉安帝尚未肯信,踌躇半晌,方语樊丰道:“杨震乃为名士,难道也如此不法么?”
樊丰应声道:“杨震为邓氏故吏,邓氏既亡,怪不得杨震有异心了!”谗口可畏,杨震由邓陟辟举,见前文。
汉安帝愕然点首,便夜遣中使,前往收太尉杨震印绶,策免杨震官职。杨震不防有此一举,既被权阉占了先着,悔亦无益,当将印绶交出,坦然归第,闭门韬晦,谢绝交游。
哪知汉安帝还宫以后,擢升耿宝为大将军,耿宝与杨震挟有宿嫌,又由樊丰等从旁煽风点火构加陷害,竟奏称杨震不服罪,仍然心怀怨望。有诏遣杨震归里。
杨震奉诏即行,来到夕阳亭,慷慨地对他的儿子、门生们说:“死是一个人不可免的。我蒙圣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我死之后,只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归葬所,不设祭祠。”说完,杨震于是服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
有诗叹道:
拚死何如预见机,网罗陷入已难飞;
夕阳亭下沉冤日,应悔当年不早归!
杨震已死,樊丰等尚不肯干休,还要设法摆布,欲知他如何逞毒,待至下回叙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