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良相遭害 幸臣失势(3 / 4)

加入书签

密语闳道:“董贤为大司马,册文中有‘允执其中’一语,这是尧传舜的禅位文,并非三公故事,朝中故老,莫不惊奇!我女怎能与董公兄弟相配?烦汝善为我辞便了!”

王闳听罢即行,暗记前日策文,果有此语,难道汉室江山,真要让与董贤,越想越奇,又好笑,又好气,当下仍至董恭处复报,替萧家满口谦逊,只言寒门陋质,不敢高攀。董恭尚以为故作谦辞,再向王闳申说一番,王闳已咬定前言,有坚定推却之意。董恭不禁作色,自言自叹道:“我家何负天下?乃为人所畏如是!”

试问汝家何益天下?王闳见董恭含着怒意,起身辞去。过了数日,汉哀帝置酒麒麟殿,召集董贤父子亲属,及一班皇亲国戚,共同宴叙。王闳亦在旁侍饮,酒至半酣,汉哀帝笑着看向董贤道:“我欲法尧禅舜,可好么?”

董贤陡闻此言,喜欢的了不得,但一时如何答说,也不禁暗暗沈吟。忽然有一人进言道:“天下乃是高皇帝天下,非陛下所得私有。陛下上承宗庙,应该传授子孙,世世相继,天子岂可出戏言!”

汉哀帝听说,举目一瞧,便是中常侍王闳,当下默然不悦,竟遣王闳出归郎署,不使侍宴。左右都为王闳生愁,恐王闳因此得罪皇帝。太皇太后王氏,闻知此事,代王闳谢过,汉哀帝乃复召王闳入侍。王闳却不肯中止,复上书极谏道:

臣闻王者立三公,法三光,居之者当得贤人。《易》曰:“鼎折足,复公餗。”喻三公非其人也。昔孝文皇帝幸邓通,不过中大夫;武皇帝幸韩嫣,赏赐而已,皆不在大位。今大司马卫将军董贤,无功于汉朝,又无肺腑之连,复无名迹高行以矫世,升擢数年,列备鼎足,典卫禁兵,无功封爵,父子兄弟,横蒙拔擢,赏赐空竭帑藏,万民喧哗不绝,诚不当天心也。昔褒神鼋变化为人,实生褒姒,乱周国,故臣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非所以垂法后世也。

汉哀帝览书,也觉心有不欢,但因王闳为太皇太后从子,不得不格外含容。前时法尧禅舜一语,未免失言,因此不置可否,模糊过去。

会匈奴单于囊知牙斯,及乌孙大昆弥伊秩靡入朝。

囊知牙斯乃是复株累若煴单于少弟,复株累若煴早死,传弟且麋胥,且麋胥又传弟且莫车,且莫车再传弟囊知牙斯,号为乌珠留若煴单于。国势濅衰,因此历代事汉,来朝哀帝。参见已毕,由汉哀帝传旨赐宴,廷臣统在旁侍饮。乌孙大昆弥,当然在座,专顾饮酒,不暇张望。

独囊知牙斯年少好奇,左右顾盼,蓦然见廷臣中有一青年,唇红齿白,秀丽过人,坐位却在上面,居然首冠百僚。心中不禁诧异,遂向译员指问道:“这位大员姓甚名谁?”

译员尚未及答,已为汉哀帝所见。询及原因,便命译员答说道:“这就是大司马董贤,年方逾冠,才德兼全,却是我朝的大贤。”

居然是董贤既是大贤,哀帝何不特赐双名!囊知牙斯哪里晓得什么董贤品行,一闻此语,便出席起贺,拜称汉得贤臣,哀帝见此很是心欢。待至宴罢,赏赐囊知牙斯,比乌孙王还要加厚,两番主谢恩回国。

董贤已任大司马,比不得前此在宫,朝夕留侍,所以公事一了,回家休息。不防到了门首,一声怪响,外大门无故自坏,门竟坍倒。董贤吓了一跳,自思门第新筑,结构甚坚,且是妻父将作大匠监工,何至遽朽?再令左右检验土木,原是牢固得很,不知何故倒坏?心甚不安。次日有诏颁出,乃是修复三公职衔,董贤为大司马如故。改称丞相为大司徒,即令孔光任职。迁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这诏与董贤毫不关碍,董贤当然无虞。

又过了一二旬,仍无变动情事,董贤把那大门倒坏的怪事,也淡淡忘却了。谁知内报传来,汉哀帝寝疾不起,急得董贤神色慌张,立刻入宫省视,只见汉哀帝卧在床上,委顿异常,一时也不好细问,只得约略请安。

汉哀帝不愿多言,含糊答了数语,惟口中呻吟不绝。董贤也觉不佳,但思哀帝年未及壮,当不致一病即崩,自己宽慰自己,就在宫中留侍数日。偏偏汉哀帝病势日重,即于元寿二年六月中,奄然归天,年止二十有六,在位只有六年。

傅皇后及董昭仪等,入哭寝宫,董贤感念汉哀帝厚恩,也在寝门外号恸不休。蓦由太皇太后王氏到来,抚尸举哀,哀止即收取御玺,藏在袖中。一面召董贤入问,丧事该若何调度。董贤从未办过大丧,且因哀帝告崩,如寡妇失去情夫,三魂中失去二魂,竟至对答不出。

好一位大司马。太皇太后方说道:“新都侯莽,曾奉先帝大丧,熟习故事,我当令他进来助汝。”

董贤忙免冠叩首道:“如此幸甚!”

太皇太后立即遣使,召入王莽。王莽倍道入都,进谒太皇太后,首言董贤无功无德,不合尸位,太皇太后点首称是。王莽遂托太皇太后意旨,命尚书劾董贤不亲医药,当即禁董贤出入宫殿。

董贤闻知此信,慌忙徒跣诣阙,免冠谢罪。王莽竟传太皇太后命令,就阙下收董贤印绶,罢归就第。

董贤怅怅回家,自思王莽如此辣手,定是来报前嫌,将来自己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