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归校(2 / 2)
/p>
钱老一把握住陈羽墨的手,用力摇晃着,声音洪亮,“盘古一号!
你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吗?昨天试加工的第一个高精度涡扇叶片,误差控制在了0005微米!
比欧洲的顶尖货还强!
咱们自己的工业母机啊!
多少代人的梦想,实现了!”
老人的眼眶甚至有些湿润。
秦院士也感慨万分,用力拍了拍陈羽墨的肩膀:“三大工业升级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已经开始向第一批重点企业移交了。
反应……简直是沸腾!
尤其是材料厂和精密制造厂,那些老总们的电话都快把我的座机打爆了!
都盼着拿到授权,升级生产线!
羽墨,你给咱们的制造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啊!”
看着两位激动不已的老院士,感受着他们自肺腑的喜悦与自豪,陈羽墨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
前世那些被卡住脖子的憋屈画面,在眼前这份沉甸甸的成就面前,终于烟消云散。
他谦逊地笑了笑:“钱老、秦老,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你啊,就是太谦虚!”
钱老拉着他就往楼里走,“走,去我办公室!
正好跟你聊聊后续大规模落地的事情!”
在钱老堆满书籍和图纸的办公室里,气氛热烈而务实。
陈羽墨认真听取了两位院士关于三大工业升级技术推广的初步规划、重点扶持企业的遴选标准、以及可能遇到的技术消化和人才瓶颈。
他结合自己前世的经验和对未来产业展的预判,提出了几点关键建议:
“大规模推广,标准先行。
必须建立极其严格的技术准入和验收标准,确保升级质量,不能一哄而上砸了招牌。”
“人才是根本。
建议联合几所顶尖工科院校,开设定向培养班和高级技工成班,教材就以我们的技术规范为基础。”
“核心中的核心,是精密加工设备和特种材料的量产保障。
需要国家统筹,集中力量优先保障‘盘古’母机和关键材料生产线的扩产。”
他的建议条理清晰,直指要害,听得钱老和秦院士连连点头。
“伏羲那边呢?”
秦院士关切地问,“理论验证完成了,后续的流片和产业化……”
“伏羲的工程化落地,将由燕京微电子所彭院士和张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国内最强的几家晶圆厂和封测厂进行。”
陈羽墨解释道,“我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
后续,我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但重心会转移到新的领域。”
他没有提及“天网”
,那是另一个层面的绝密。
钱老和秦院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他们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目光早已投向了更遥远、更艰险的星辰大海。
“好!
后续推广和人才培养这块,就交给我们这些老头子!”
钱老豪气地一挥手,“羽墨,你尽管去开辟新战场!
后方,有我们!”
离开高等研究院,坐进车里,陈羽墨看着窗外熟悉的校园景色,心中一片澄澈。
伏羲与盘古的基石已经铺就,天网的丝线即将张开。
而他的脚步,永不会停歇。
回家短暂休整后,等待他的,将是为“天网”
核心程序包进行最后淬火的七天。
国之重器,不容半点瑕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