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齿轮转动与杀青宴(1 / 2)
燕京大学微纳电子研究中心,伏羲计划核心实验室。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近乎凝滞的专注。
低沉的设备嗡鸣、空气净化系统的嘶嘶声、以及偶尔响起的极低指令声,构成了这里唯一的背景音。
巨大的中央屏幕上,瀑布般的数据流永不停歇,复杂的碳纳米管阵列三维模型缓缓旋转,旁边是密密麻麻的量子能带计算窗口。
陈羽墨站在主控台前,眼底带着连日高强度运算留下的淡淡青痕,但眼神却锐利如初,紧盯着屏幕上一条关键的电子迁移率曲线。
他身边,彭院士和张教授同样全神贯注。
三个月,九十个日夜,伏羲计划如同一台被注入狂暴动力的精密引擎,在两位泰斗的倾力推动和整个顶尖团队的搏命冲刺下,以乎想象的度运转着。
“晶格应力场参数再微调千分之三。”
陈羽墨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手指在主控面板上快输入一串指令,“量子隧穿效应导致的漏电流是主要瓶颈,必须把栅极控制精度再压榨到极限。”
张教授立刻在旁边的设计终端上操作,调出对应的器件物理模型参数。
“好!
同步优化异质栅介质层的堆叠顺序,增加一层薄氮化硅钝化,模拟显示能有效抑制界面态陷阱。”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工程师特有的精准和兴奋。
彭院士则凑在另一块屏幕前,上面是高电子显微镜传回的实时图像。
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摸索和基于陈羽墨“洞见”
的工艺迭代,屏幕上终于不再是杂乱无章的碳管丛林,而是呈现出初步有序的阵列雏形!
虽然距离理论完美的埃米级精度还有距离,但定位精度已经稳定控制在纳米级别,手性可控率也达到了令人振奋的65!
“成了!
成了!
老张,小陈!
快看!
第17号实验区,阵列初步成型了!”
彭院士的声音激动得有些颤,指着屏幕的手指都在微微抖动。
这看似微小的进步,却是碳基芯片从理论走向现实的里程碑式突破!
它证明了陈羽墨提出的“应力场-电场协同诱导”
路径是可行的!
整个实验室里压抑着的兴奋瞬间被点燃,虽然无人欢呼,但每一个核心成员眼中都爆出明亮的光芒,疲惫被巨大的希望驱散。
就在这时,陈羽墨口袋里的加密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走到角落,接通。
是魔都高等研究院秦正阳院士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羽墨!
好消息!
三大基础工业升级方案,所有工业母机测试验证……全部通过了!
最高层已经正式批复,开始向核心制造单位移交技术规范和母机图纸!
我们……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工业牙齿’了!”
这个消息如同强心剂,让陈羽墨精神一振。
三大工业的突破,是伏羲计划乃至未来所有尖端科技的基础保障。
精密加工、纯材料、极限工艺……这些曾经的短板被补齐,意味着伏羲计划所需的精密设备部件、特殊材料制备,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撑!
“太好了,秦老!
辛苦了!”
陈羽墨的声音带着由衷的欣慰。
挂了电话,他深吸一口气,实验室冰冷的空气涌入肺腑,带着一种属于未来的铁锈味。
伏羲的齿轮艰难转动,而支撑它的基石已然铸就。
他抬眼望向窗外,燕京的冬夜深沉,研究中心灯火通明,如同不灭的星火。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横店影视城。
《长河落日》剧组灯火通明,最后一场戏终于落幕。
“卡!
过了!”
导演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来,带着如释重负的喜悦,“我宣布,《长河落日》正式杀青!
大家辛苦了!”
片场瞬间爆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田夕薇穿着那身标志性的蓝布学生裙,脸上还带着韦青青最后一场戏里,迎着朝阳奔赴未知前程时那种混合着希望与坚毅的泪光。
听到杀青,她紧绷了两个月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一种巨大的疲惫和满足感同时涌上心头。
“薇薇姐,恭喜杀青!”
助理小马第一时间冲上来,递上温热的保温杯和外套,脸上满是笑容。
田夕薇接过水杯喝了一口,长长舒了口气,脸上绽开真心的笑容:“终于……结束了。”
她环顾着这个奋斗了三个月的地方,心中充满了对韦青青这个角色的不舍和完成演绎的成就感。
当晚,剧组包下了影视城附近一家颇有名气的私房菜馆举行杀青宴。
包厢里气氛热烈,推杯换盏,笑声不断。
卸下了角色的演员们恢复了本真,工作人员们也放松下来,互相敬酒,诉说着拍摄期间的趣事和辛苦。
田夕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