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无形的涟漪(1 / 2)
跨尺度模拟框架构建完成的提示信息在意识深处隐去,陈羽墨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松弛。
宿舍里,台灯的光晕在冰冷的金属墙壁上投下他略显孤寂的影子。
一种混合着亢奋与极度疲惫的空虚感袭来,提醒着他身体已逼近极限。
【烛龙核心:宿主生理指标监测(疲劳度:临界)。
强制休眠建议。
】
冰冷的提示如同最后的警钟。
陈羽墨深吸一口气,关闭了所有终端屏幕,幽蓝的光芒熄灭,房间陷入更深的昏暗。
他倒在床上,这一次,没有数据的洪流,没有未来的蓝图,只有沉重的、几乎瞬间将他吞噬的睡意。
……
再睁开眼时,基地内部恒定的人造光线透过舷窗式的小窗,提示着“白天”
。
深度睡眠带来的些许清明驱散了部分极致的透支感,但肌肉的酸痛和大脑深处隐隐的沉重感依旧存在。
胃部传来清晰的饥饿信号。
食堂位于基地生活区中心,巨大的空间里弥漫着食物的气味和人声。
穿着不同工装的技术人员三三两两坐着,低声交谈着项目节点、设备调试,空气中有一种高效运转下的忙碌感。
陈羽墨取了简单的餐食,目光扫过人群,很快在一个靠窗的角落现了钱伯钧院士的身影。
这位电子学泰斗独自坐着,面前的餐盘几乎没动,眉头拧成了一个深刻的“川”
字。
他左手无意识地用筷子戳着米饭,右手则在桌面上虚划着复杂的图案,嘴唇无声地翕动,显然沉浸在某个棘手的难题中。
周围喧嚣的环境仿佛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陈羽墨端着餐盘走了过去,轻轻拉开对面的椅子坐下。
“钱老。”
他低声招呼。
钱伯钧猛地回神,锐利如鹰隼的眼神聚焦在陈羽墨脸上,带着被打断思路的一丝不悦,但看清来人后,那丝不悦迅被凝重取代。
“羽墨?休息好了?”
他随口问道,心思显然还在别处。
“嗯,好多了。”
陈羽墨点点头,目光落在钱老面前那份几乎没动过的饭菜上,“您这是……遇到难题了?”
钱伯钧叹了口气,放下筷子,手指用力按了按太阳穴:“是‘云龙’的眼睛——火控雷达。
多目标、高机动、强干扰环境下的瞬时锁定与跟踪精度,还是达不到理论设计指标。
现有的方案,无论是波束切换度还是瞬时功率分配效率,都卡在瓶颈上了。”
他指了指桌面,仿佛那里就摊着复杂的电路图,“常规的机械扫描或者无源相控阵,反应度是硬伤。
有源相控阵(aesa)是方向,但……太复杂了,收组件(tr)的集成度、散热、成本,尤其是如何在保证瞬时高功率输出的同时实现敏捷的波束指向切换……唉,头大!”
陈羽墨安静地听着。
火控雷达,是“云龙”
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克敌制胜的关键“眼睛”
。
钱老遇到的困境,正是前世五代机雷达系统进化过程中经历过的阵痛。
而解决之道……
“钱老,”
陈羽墨放下筷子,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笃定,“瓶颈或许在于架构。
有源相控阵(aesa)的核心优势,恰恰在于其每个独立的tr单元都能自主射和接收信号。”
钱伯钧抬起眼,锐利的目光紧紧盯着他。
“传统机械扫描需要转动整个天线,无源相控阵依赖单一射机通过移相器馈电给辐射单元,波束切换度和灵活性都受限于物理运动或移相器响应。”
陈羽墨语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而有源相控阵,将成千上万个微小的tr模块集成在阵面上。
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微型雷达’。”
他拿起一根筷子,在桌面上虚点:“通过精确控制每个tr模块射信号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在空间合成出任意指向、任意形状的波束。
没有机械转动,没有移相器的物理延迟。
波束的切换,本质上是电子扫描,度是光级的,理论上可以在微秒甚至纳秒量级内完成指向改变。”
钱伯钧的眼神越来越亮,身体微微前倾。
“至于瞬时功率,”
陈羽墨继续道,“每个tr模块独立工作,可以在需要时集中能量对一个方向进行高功率照射,同时其他方向维持低功率警戒或干扰压制。
这解决了单一射机功率分配的矛盾。
散热问题可以通过分布式散热设计和先进的封装材料解决。
集成度和成本,随着半导体工艺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是可以攻克的。”
他顿了顿,看着钱伯钧眼中燃起的火焰:“关键在于tr模块的小型化、高效率、低噪声以及……控制其相位幅度的数字波束形成(dbf)算法的实时性和抗干扰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