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余烬中的星火(1 / 2)
短暂而深沉的睡眠像一瓢冷水,浇在陈羽墨燃烧过度的神经上,带来片刻的清凉与一丝难得的清醒。
他没有回到那张只躺了几个小时的床铺,而是坐在了书桌前。
龙渊基地恒温恒湿的空气带着金属的微凉,腕间的海浪细链贴着皮肤,是唯一的、来自遥远温带的慰藉。
龙渊基地核心材料实验室的空气,仿佛被引擎尾端那无形的“炽焰之锢”
烤得凝重。
巨大的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屏幕上,深红色的高温区域依旧如同顽固的烙印,死死盘踞在“苍穹”
动机尾喷管末端的三维模型上。
代表陶瓷基复合材料(c)结构安全边界的黄色警戒线,在深红的侵蚀下显得岌岌可危。
周院士眉头紧锁,指尖敲击着控制台边缘,出沉闷的声响:“羽墨,基础c的耐温极限就摆在这里。
1800k的峰值温度,长时间作用下的氧化烧蚀和热应力疲劳,是硬伤。
光靠优化气膜冷却布局,恐怕只能治标,无法触及根本。”
一旁的赵启明院士声音洪亮,带着航空动力专家特有的焦灼:“没错!
红外隐身要求喷口温度必须压下来,否则‘云龙’的尾巴在敌方传感器眼里就是个大灯泡!
现有的热障涂层(tbc)系统在如此高的热通量和剧烈热震下,服役寿命太短,可靠性存疑。
我们需要……新材料!
或者全新的防护思路!”
陈羽墨站在屏幕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扫描着每一个数据点、每一条应力分布曲线。
连续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被他强大的意志力强行压下,大脑在“烛龙”
无声无息的辅助下高运转。
常规材料的路似乎走到了尽头。
“热障涂层的失效根源在于热膨胀系数(cte)失配和烧结导致的应变容限下降,以及高温下的相变不稳定。”
陈羽墨的声音冷静得如同在陈述一个公式,“如果有一种材料,不仅能承受更高的本体温度,其表面防护层还能在高温下主动‘适应’基体变形,甚至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修复’能力?”
这个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道电光。
【烛龙核心:材料路径推演启动。
】
【检索维度信息库(材料学一级权限)。
】
【目标:满足1800k以上长期服役,优异抗热震性,低红外辐射率,具备界面应变自适应或自修复特性的新型防护体系。
】
【匹配结果筛选中……】
【方案优先级排序:】
【1多层梯度复合热障体系(核心:稀土锆酸盐钽酸盐基陶瓷+金属粘结层纳米结构改性)】
【2原位反应生成自愈合相涂层(核心:高熵硼化物先驱体+可控氧化层)】
【方案1:cte梯度匹配优化计算……完成。
界面应力场分布模拟……完成。
建议采用等离子体气相沉积(ps-pvd)结合磁控溅射实现纳米叠层结构。
】
【方案2:自愈合相高温反应动力学模型构建……完成。
硼化物氧化产物流动性及封填效率模拟……完成。
建议采用音火焰喷涂(hv0f)沉积先驱体粉末。
】
冰冷的推演结果瞬间涌入陈羽墨的意识,没有时间流逝,只有最优解的呈现。
方案二那“原位反应生成”
、“自愈合相”
的关键词,如同磁石般吸引了他。
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喷口问题,其背后蕴含的“高温自适应”
、“损伤响应修复”
的机制,隐隐指向了一个更为宏大、更为苛刻的能量约束领域——那个需要将狂暴的“太阳之火”
囚禁于方寸之间的终极挑战。
但现在,它先服务于“云龙”
的尾焰。
“周老,赵老,”
陈羽墨眼中精光一闪,手指迅在虚拟键盘上操作,将“烛龙”
推演的核心思路和关键参数转化为工程语言,“我们尝试方案二!
基于高熵硼化物陶瓷体系,设计一种先驱体涂层材料。
在极端高温服役环境下,涂层表层可控氧化,生成的特定硼氧化物在高温下具有类似玻璃的流动性,能够自主流动、填充涂层在使用中产生的微裂纹和缺陷,实现‘原位自愈合’!
同时,优化硼化物组分,确保其基体本身具有高熔点和优异的热稳定性,以及……较低的红外辐射率。”
他调出模拟界面,基于“烛龙”
提供的精确模型参数,快构建了新的材料体系框架和喷涂工艺窗口。
“看这里,”
他指着屏幕上动态演化的微观结构模拟,“在预设的1800-10k工况下,氧化层流动、封填裂纹的过程清晰可见。
理论计算表明,这种自修复机制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