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无声惊雷(1 / 2)
交通大学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那栋灰白色、线条冷硬的实验楼深处。
院长办公室的门紧闭着,隔绝了走廊里学生匆匆的脚步声和仪器低沉的嗡鸣。
窗外的阳光被厚重的防紫外窗帘挡去了大半,只留下几缕倔强的光线,在堆满文献和期刊的办公桌上切割出狭长的光斑。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咖啡因味道、旧纸张的霉味,还有一种……近乎窒息的、被巨大冲击波席卷过后的死寂。
秦院长,这位在高温合金和复合材料领域浸淫了三十余年、在国际学术界都享有盛誉的材料学泰斗,此刻正深陷在他那张宽大的皮质座椅里,像一尊被瞬间抽空了所有力气的石像。
他面前那张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摊开着一份文件。
那不是普通的论文或项目书。
那是七张a4纸。
纸面干净,除了打印的墨迹,没有任何修改的痕迹。
但就是这七张纸,却如同七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双目刺痛,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动,几乎要撞碎肋骨!
他的双手死死撑在桌沿上,指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呈现出骇人的青白色,微微颤抖着。
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纸面上的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参数,每一个结构示意图。
他脸上肌肉不受控制地轻微抽搐,额角、鬓角不断渗出细密的冷汗,顺着松弛的皮肤滑落,滴在桌面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他几次试图拿起桌上的老花镜,手指却抖得根本无法完成这个简单的动作。
“不可能……这不可能……”
干涩嘶哑的声音从他喉咙深处艰难地挤出,如同砂纸摩擦,带着浓重的、难以置信的惊骇,“绝对不可能……”
他猛地摇头,仿佛要甩掉眼前这荒诞的幻觉。
花白的头随之凌乱地晃动。
他强迫自己重新聚焦,目光死死钉在第三页那个关于“变循环自适应引擎核心燃烧室热端部件——基于铌基高温合金与陶瓷基复合材料(c)梯度功能一体化设计”
的章节上。
那精确到令人指的合金成分配比(nb-45ti-591-25hf-01c91t),那匪夷所思的梯度过渡层设计(从富金属韧性层到富陶瓷耐高温层的纳米级连续过渡结构),那针对极端热-力-化学耦合环境下的微观组织演变模型……每一项数据都像一把冰冷的锤子,狠狠砸在他毕生建立的认知体系上!
这根本不是现有理论框架和实验手段能够企及的东西!
这更像是……来自未来的蓝图!
他又翻到第五页,“等离子体隐身蒙皮材料——宽带频率自适应吸波结构及其可控电磁特性”
。
那复杂到令人眼晕的多层吸波结构设计(包含频率选择表面fss、磁性纳米颗粒掺杂层、导电聚合物基体、微腔谐振单元),那对材料电磁参数在宽频带(05-40gh)内实现动态可调的理论模型,那匪夷所思的、利用智能材料和微流控技术实现结构“呼吸”
以适应不同飞行状态的构想……秦正阳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这已经越了当前材料科学的边界,踏入了某种他无法理解的、近乎科幻的领域!
“一个星期……才一个星期……”
他喃喃自语,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然而,仅仅翻开了第一页,他就知道自己错了!
大错特错!
这是一份完整的、逻辑严密到令人绝望的、指向下一代尖端航空器的核心材料技术路线图!
其完整性、前瞻性和技术深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之疯狂!
他用了整整七天!
七天七夜!
几乎没有合眼!
推掉了所有会议,关掉了手机,把自己锁在这间办公室里。
咖啡壶烧干了又煮,煮了又干。
他调动了自己毕生所学,查阅了国内外所有能找到的前沿文献,甚至动用了私密渠道联系了几位国宝级的同行进行极其隐晦的探讨(当然,他不敢泄露具体内容)。
他试图从每一个角度去质疑、去推翻、去证明这份东西是荒谬的、错误的、或者……抄袭的。
但结果,让他通体冰凉!
他不仅无法推翻其中任何一个核心论点,反而在反复验证和推算中,被那份设计背后所蕴含的、如同宇宙法则般精确而深邃的逻辑体系彻底折服!
那严丝合缝的推导,那对物理极限的深刻洞察,那对材料本征性能近乎完美的驾驭……这绝非人力所能及!
更不可能是一个刚满十八岁、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份东西,本身就来自一个越他们当前时代的技术源头!
这个念头,让秦正阳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眩晕。
他猛地站起身,椅子腿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声响。
他踉跄着冲到窗边,一把拉开厚重的窗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