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朝堂风云何慎吃瘪(2 / 2)

加入书签

,不知陆大人对此作何解释?"

    何慎的指尖在袖中微微收紧。这沈砚分明是在指桑骂槐!

    表面上是在参陆俨,可谁不知道福瑞昌背后真正的主子是谁?

    还牵扯出他妻子那边的线索,这般步步紧逼,是要把他往绝路上赶?

    沈砚并未提高声调,但那份从容不迫,以及手中那不知从何而来的、记录详实的证据,让陆俨瞬间汗如雨下,支支吾吾,难以自圆其说。

    没用的东西!何慎在心中怒斥。

    连这点小事都处理不干净,留下这么多把柄让人拿住,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把这蠢货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龙椅上,承景帝的目光缓缓扫过陆俨,又落在一直闭目养神、仿佛事不关己的何慎身上,最终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此事,着都察院会同户部,仔细核查。陆爱卿,近日便先在府中休息,配合调查吧。"

    轻飘飘一句话,便暂时夺了陆俨的职权。

    何慎依旧垂眸不语,心中却已是惊涛骇浪,这分明是在杀鸡儆猴!今日能动陆俨,明日就能动其他人,沈砚这是要一个一个斩断他的臂膀,让他成为孤家寡人!

    他知道,沈砚手里拿着的,恐怕不仅仅是济南府的证据。

    《浮世录》中关于"折色"之弊的详尽剖析,早已将他们的操作手法公之于众,沈砚现在做的,不过是按图索骥,拿着放大镜一个个地对号入座而已!

    这般钝刀子割肉,才是最折磨人的。

    此时的陆俨已然从之前的暗处,被提溜到了明面上,是该放弃了。

    而另一边的,翰林院议事堂。

    如今这里的气氛,与数月前已大不相同。

    年后,沈砚凭借《浮世录》带来的巨大声望和皇帝的肯定,身边自然而然地聚集起一批真正有学问、有风骨、或是原本持中立态度的翰林官。

    而翰林院里与沈砚并肩的另一位掌院学士,何慎的门生——赵文渊,则明显感觉到了压力。

    那时,他们在核定下一阶段史书编纂的纲要。

    赵文渊一党的一位侍读学士提出,应着重渲染近年来“河清海晏,盛世气象”,对一些“细枝末节”的灾异、弊政可略写或从简。

    这话要是放在从前,或许也就这么办了,粉饰太平,是历朝历代都会有的情况,但这名侍读学士是赵文渊一党,沈砚斥驳他简直易如反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