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三百四十六章 小恶魔麦蒂(3 / 6)

加入书签

下一次合作机会。

    听上去很复杂,实际操作起来更显繁琐。这就是为什么三大音乐集团,都鼓励旗下签约艺人跟集团内部的其他音乐人合作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排外,也不是因为看不起独立厂牌,而是内部合作的话,协议流程与财务流程都没有那么复杂,毕竟是在集团内部流转,有些事情不合规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操作,但外部合作就不同了,上市公司,每一笔账都必须摆得清清楚楚。

    瀚音乐虽然还没有完全集团化运营,规模也没有那么大,但是如无必要,大家都还是更希望能把收益和利润最大限度地留在公司,而不是几个点几个点地流失出去。像现在跟Interscope的一系列合作,实属发育初期的无奈之举,体系成熟之后,Zedd这类外部合作艺人出现的比例,必然会越来越少。

    但是,不管是瀚音乐的A&R经理,还是人予管理的艺人经理人,都不能强行把两位音乐人凑在一起出歌。欧美音乐工业里,盛行的是艺人负责制,唱片公司只需要给艺人一笔预付款,具体多少钱花在专辑制作上,多少钱用于生活开支,找哪个档次的声音工程团队做后期,跟什么样的音乐人合作,那都是艺人自己的事情。A&R可以给予建议,像凯伦-郭这样强势一些的A&R甚至可以直接给艺人定一条路线让他们循着车辙往前走,若是不听公司的话,完全可以依照合同里的“commerically satissfactory”条款把你一直卡在合约期内动弹不得,但无论如何,到头来,最终决定权还是握在艺人手里的。

    强迫他们参与某个合作计划,大多数时候都会激起这些音乐人的逆反心理。以前的麦迪逊-比尔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小姑娘已经算是非常听话了,斯库特-布劳恩硬给她塞一堆迪士尼风格的青少年流行,也会跟她闹到最终解约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让签约音乐人觉得自己有选择的权力,是稳定公司艺人阵容的最佳方法。若是事事大包大揽,专辑该怎么做全由公司说了算,那么,某一个发行项目失败之后,艺人必定会把全部责任都推卸到公司身上,甚至连幕后运营团队也会觉得是公司把手伸得太长,应该给艺人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间。

    这就是人类的通病,在怪自己和怪别人之间,只要有得选,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怪别人,而且首选的目标,就是看起来不会出气吭声的“公司”这一经营实体。

    骂“公司”,而不是某一位“A&R”或者“经理人”,会让每个人的心里都好受一些。欧美乐坛的艺人负责制,也是在这一次又一次冲突中建立起来的。

    每一个看似低效的不合理制度,背后都有它必须存在的无奈缘由。

    所以,除了一些韩易知道必定会在未来大获成功的项目之外,他给手下人的要求,就是尽量给公司造好一口不粘锅——可以循循善诱,也可以强势引导,但千万不要帮艺人拿主意。

    任何决策,都应该从艺人的口中直接讲出。

    因此,虽然艺人之间的串联,有可能会在未来给公司带来一系列的潜在麻烦,合约上的、待遇上的,都有可能,但总体来说,瀚音乐是非常乐于见到有这么一个WhatsApp群组存在的。

    艺人之间能产生彼此欣赏的良性互动,并由此而创作出一系列优秀作品,说明瀚音乐离建成一个可以独力运转的生态链,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不过,就像每位家长买iPad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用平板电脑来好好学习,但实际上只是方便他们随时随地看Pornhub一样,麦迪逊他们建立的这个WhatsApp群组,除了一小部分实用功能之外,大多数时候还是用来娱乐性闲聊的。

    聊什么?

    聊近期的行业新闻,比如坎耶-维斯特跟泰勒-斯威夫特声势浩大的《Famous》事件,或者是弗兰克-奥申八月份刚刚发行,引得行业内一片震动的神作《Blonde》。聊年末即将开始的各类盛事,格莱美、金球奖、奥斯卡,不过,跟粉丝关注候选名单不同,群里面的艺人们,更关心到时候该住哪里,穿什么,怎么到会场。聊音乐制作方面的技巧与手法,采样、loop、插件,只要提到这一话题,群里就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