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赴京授勋,万众瞩目(1 / 2)
京城,华夏的心脏,正以它特有的庄重与繁华,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
苏寒乘坐的航班平稳地飞行在万米高空。
他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透过舷窗,俯瞰着下方逐渐清晰起来的城市轮廓,纵横交错的街道与鳞次栉比的建筑,勾勒出这座古老与现代交融的都市磅礴气象。
尽管他此行低调,身着便装,但那经过无数次淬炼的挺拔坐姿和锐利眼神,依旧难以完全掩盖其军人本色。
很快,便有同机的乘客认出了他。
一位坐在过道另一侧的中年男子,仔细端详了苏寒片刻后,脸上露出惊喜和难以置信的神色,他试探性地小声问道:
“请……请问,您是苏寒同志吗?那个在军校交流会上为国争光的兵王?”
苏寒转过头,看到对方眼中真诚的敬意,微微颔首,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您好,我是苏寒。”
这简短的确认,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
周围的乘客闻言,纷纷投来目光,窃窃私语声响起,眼神中充满了好奇、敬佩与激动。
“真的是他!‘感动华夏’的苏寒!”
“比电视上看起来还精神!”
“我在网上看了他在西点交流的视频,太提气了!”
“没想到能和英雄坐同一架飞机!”
空乘人员也注意到了这边的动静,一位乘务长走过来,确认是苏寒后,态度更加恭敬和热情,表达了全体机组人员的敬意。
并询问是否需要什么帮助,苏寒礼貌地婉拒了。
很快,有大胆的年轻学生过来请求合影。
苏寒略作沉吟,考虑到这是在民航航班上,为了不影响飞行安全和秩序,他温和但坚定地表示歉意,解释道:
“感谢大家的厚爱,不过现在在飞行途中,合影不太方便。希望大家理解。”
他的态度不卑不亢,既保持了军人的严谨,又充满了对民众的尊重。
被婉拒的乘客虽然有些遗憾,但也纷纷表示理解,更多的是用掌声表达对他的支持。
整个航程,苏寒所在区域仿佛成了一个无形的焦点,充满了无声的敬意与关注。
当飞机平稳降落在京城国际机场,舱门打开,苏寒随着人流走出廊桥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微微一怔。
接机口处,早已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许多人手中高举着写有“欢迎兵王苏寒”、“感动华夏英雄”的牌子,或是挥舞着小小的国旗。
他们中有年轻的军迷,有满脸崇敬的学生,还有自发前来的市民。
“来了!出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顿时骚动起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瞬间爆发。
“苏寒!欢迎来京城!”
“英雄!看这里!”
“你是我们的骄傲!”
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努力向前拥挤,想要更近距离地看到这位传说中的年轻兵王。
机场安保人员早已严阵以待,迅速组成人墙,维持着秩序。
苏寒停下脚步,面向热情的人群,他没有说话,而是立正站好,庄严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动作,再次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欢呼声更加热烈。
就在这时,几位身着正装、气质干练的工作人员穿过人群,来到苏寒面前。
为首的一位中年女性微笑着伸出手:
“苏寒同志,一路辛苦了。我们是中央电视台‘感动华夏’节目组的,奉命前来接您。车已经在外面等候,请跟我们这边走。”
苏寒与对方握手:“辛苦了。”
在节目组工作人员和机场安保的协同引导下,苏寒艰难而缓慢地穿过热情的人群,不断向两边投来敬意目光的民众点头致意。
短短一段路,走了近十分钟,才终于坐上了节目组安排的黑色轿车。
车辆驶离喧嚣的机场,汇入京城的车水马龙。
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将苏寒送至位于央视附近的一家指定招待所。这里环境清幽,安保严密,主要用于接待前来参加重要活动的嘉宾。
办理入住时,苏寒注意到前台放置的入住名单上,已经有几个熟悉的名字,都是往年或其他领域的“感动华夏”人物。
招待所的工作人员显然受过叮嘱,态度恭敬而专业,流程高效快捷。
他的房间是一个简洁的单间,陈设朴素但干净整洁,窗明几净,透着一股庄重的气息。
刚安顿下来不久,房间内的专线电话便响了起来。
是节目组通知,晚上将有一位重要领导在招待所的会议厅,接见本次当选的部分“感动华夏”人物代表,苏寒位列其中。
傍晚时分,苏寒换上一身笔挺的春秋常服,肩上的少校军衔熠熠生辉。
他对着镜子仔细整理好军容,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这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会议厅。
会议厅内,气氛庄重而祥和。已经有几位获奖者到了,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有扎根基层几十年的乡村教师,有见义勇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