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齐夏本一宗(3 / 5)

加入书签

bsp;   “齐夏本一宗?”姜望对重玄胜的说法有些好奇。

    “已经弃暗投明、归顺大齐的兄弟们,请跟我来!”重玄胜招呼道。

    然后边走边对姜望道:“真个论起来,在古老时代,人族本为一体,共击妖族,哪分国别?天下人本是一家人!不过道历新启,国家体制数千年,认同已有变化。远如咱们武帝复齐,近如那康韶复梁……倒也先不必说那些。在如今之时代,咱们齐夏一宗,可以从旸国开始论。”

    “此亦晏相和灭之策的一部分。咱们齐国和夏国,都瓜分了故旸的遗产,可以算是承故旸之正统,这说法早在夏国流播多年……所谓齐夏本一宗。咱们是来收复故土、同宗合流的。晏相他老人家之所以参与此战,是因为对夏的战略,他亦有参与,他当然要来见证。”

    说完他亦是一笑。

    自是这话相当荒谬。

    夏国极盛之时,的确横跨东南两域,但最早却只是南域一小国起势,与旸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也就趁着旸国倒塌,冲上去吃了几口肥肉罢了……如何就是承故旸之正统?

    齐武帝当年更是在一众混战的“故旸之正统”里,坚决地与故旸撇清关系,谓大齐之新国,代表未来之大势,自有光荣,不需沾染任何古国荣耀……如何在现在又承故旸之正统了?

    但很多时候,人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一面旗帜,甚至只是一块遮羞布。

    若无“齐夏本一宗”的说法,今次归顺的人定然没有这么多。

    话又说回来……

    当年夏国在东域争霸时,打出来的旗号,也的确是承故旸之正统来着。夏军横行东域,说的便是要显复大旸旧观,重现古老帝国的辉煌。

    不得不说历史是一个循环,总在重复地让人打扮。

    根由极深,而面浮于水。如果你看不到背后的故事,或许就只能感受到荒诞。

    姜望意识到,“齐夏本一宗”之说,亦是这场国战非常关键的部分。对于当年未能尽吞夏国之地,齐国君臣已不知自我审视了多少时日。

    此次伐夏,是真个在所有方面都做足了准备。

    与其说是景牧之战给了齐国机会,倒不如说齐国等一个时机已经等了很久,不在今日,亦在明日。

    夏国所谓“未忘东进”的三十二年,更是齐国磨刀霍霍的三十二年!

    所以卸其强援,断其外交,杀其肉身,灭其精神,摧其险关,隳其雄城,吞万里沃土,剑指千年社稷!

    ……

    锡明城统共有四千三百名城卫军士卒,在这时候选择归顺。论及人数,比得胜营还要多。

    自古以来,俘虏就是一个行军中的难题。俘虏越多,就越难书写正确答案。

    放虎归山,自是不能。

    编入行伍,只会影响自身的战斗力。

    单独成军,怕不怕反戈一击?

    关起来又费粮食,还必须分出兵力看押……

    无怪乎荆国名将中山燕文说——

    “百战之骁将,不如善用俘者。”

    可见如何处理俘虏,最能体现将领素质。

    重玄胜将这些人编在一起,简单地排了一下队列,径直引军上城楼。

    “机会,我已经给过。选择,你们已经做出。那么从现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