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资本进场(1 / 2)
李文东闻言,脸上没什么波澜,只是淡淡道:“这很正常。早在2009年和2010年,上面就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里面明确说要为资本进入影视行业提供制度保障,还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前几年资本一直在观望,一是怕行业不稳定,二是没看到实实在在的盈利空间。现在不一样了,《青春》《合伙人》这样的中小成本影片都能赚大钱,资本市场自然会闻风而动——今年上半年只是开始升温,后面会有更多资本进场,这是必然趋势。”
他心里其实还藏着一句话:“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东皇娱乐垄断影视行业”,但这话不能说出口——东皇这些年在网文、电影院、视频网站、特效领域的布局太密集了,已经隐隐有了“全产业链掌控”的架势,上面允许资本进场,本质上就是想引入竞争,避免一家独大。但这些话,只能烂在肚子里。
王常田显然也想到了这层,只是没点破,转而叹了口气:“资本进场倒是其次,最头疼的是,艺人的片酬跟着疯涨。前两天徐征找过来,说想拍《人囧》的续集,开口就要1200万片酬,再加上10%的利润分成。还有黄博,更离谱,直接要1500万片酬+10%的利润分成。”
“1200万+1500万,光这两人的片酬就2700万,再加上20%的利润分成?”李文东放下茶杯,语气里带着点嘲讽,“难不成要让公司反过来给他们打工?这口子绝不能开。现在的艺人都被资本惯坏了,忘了影视行业的核心是内容,不是个人。”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不过,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光线和东皇的艺人可以走‘片酬+分成’的模式,但必须设上限——片酬封顶1千万,分成最多5%。这样既能激励艺人好好拍戏,又能控制成本,不至于让艺人成本压垮整个项目。”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王常田瞬间松了口气,“咱们光线跟东皇一直是共同进退,有你这个标准在,我跟艺人谈的时候也有底气。”
“对了,还有个事儿——万大最近的动作太吓人了,这个月刚宣布以26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的AMC影院公司,一下子拿下了4865块银幕,直接成了全球最大的院线运营商。你说,这会不会影响到东皇跟P李子公司的合作?”
“万大?”李文东皱了皱眉,语气里带着点不屑,“王健林这步棋走得太疯狂了——院线是重资产行业,并购AMC虽然能快速扩大规模,但后续的运营成本、管理成本都是个大坑。”
“至于影响东皇跟P李子的合作?放心吧,影响不了。东皇跟P的合作主要在内容层面,比如联合开发IP、海外发行渠道共享,跟万大的院线业务没什么直接冲突。而且我跟特蓝普那边有过约定,P李子的核心合作方只会是东皇,不会因为万大并购了几家影院就改变。”
P李子公司的实际老板也是他,左手倒右手的事,怎么可能会经过第三只手。
王常田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又想起另一个议题:“东哥,你觉得光线要不要往电视剧领域投资?最近不少电影公司都开始做电视剧了,说是‘双轮驱动’。”
“可以投。”李文东几乎没有犹豫,“成熟的传媒公司,单靠电影业务太不稳定了——电影受档期、口碑影响太大,可能一年赚一年亏。”
“电视剧不一样,受众更广,广告收入、版权收入都更稳定,还能跟视频网站合作开发网剧,风险更低。‘电影+电视剧’双轮驱动,既能扩大市场份额,又能平衡风险,这是必然选择。”
“那我回头就让团队分析一下,看看国内哪些电视剧公司做得比较好,要么合作,要么……”王常田做了个“收购”的手势。
李文东点头:“嗯,收购比从零开始做更划算。成熟的电视剧公司有团队、有IP储备、有制作经验,能快速帮光线补齐电视剧的短板。不过要注意,别只看规模,还要看团队的创作能力——电视剧的核心是剧本和制作,没有好团队,再大的公司也没用。”
“明白!”王常田应得干脆。
两人又聊了几句东皇特效公司的筹备情况,李文东看了看手表,起身道:“好了,我这边还有事,就先走了。”
“行,有空再一起吃饭!”王常田也跟着起身,亲自送李文东出门。
光线的几个高层——李小平、张照等人早已在办公室外等候,见李文东出来,纷纷上前打招呼。
一行人陪着李文东穿过走廊,电梯口的落地窗前,阳光正好洒在李文东的身上,给他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边。
直到李文东坐进车里,车子缓缓驶离光线总部的停车场,几人才收回目光。
“王总,东哥居然不反对我们投资电视剧领域?”李小平有些意外,她之前还担心李文东会因为东皇的布局,阻止光线拓展新业务。
张照靠在墙上,笑了笑:“他不会反对的。东皇跟光线不是竞争对手,反而更像‘互补伙伴’——东皇强在全产业链布局,光线强在电影制作和发行,两者没有利益冲突。而且东哥的格局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知道影视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