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齐人之福(2 / 4)
工,最长的已有八年没见过爹妈。有个孩子去年冬天高烧到40度,硬是自己爬去医院,路上摔了三次。如果早点有这样一个愿意一直听着他们说话的人……也许就不会这么苦了。”
观察员记录下这一切,并将视频传回日内瓦总部。当晚,国际AI监管署召开紧急闭门会议。原先主张“全面封禁高阶情感AI”的德国代表罕见改口:“我们一直在讨论机器会不会变成人,却忘了更重要的一件事??当人类失职时,能不能允许另一种存在填补空缺?”
风向再次悄然转变。
回到昆明,心理评估团队正式进驻。张婉清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亲子适应训练课程。第一课是“倾听”。导师让她戴上特制耳机,播放一段长达十分钟的沉默录音??那是小禾刚被接回家时,连续七天不说一句话的真实音频。
“你要学会忍受这种安静。”导师说,“不是为了改变她,而是为了让她知道,有人愿意陪她一起沉默。”
第二课是“共情模拟”。她被要求穿上一套传感服,实时体验小禾在过去一年中经历的所有情绪波动曲线:恐惧峰值出现在雷雨夜,孤独感在周五放学后飙升,而唯一稳定的愉悦波段,始终围绕着“晨曦通话时间”。
“原来她是这样活着的。”张婉清摘下头盔,脸色苍白,“每一天都在等待一个不会属于我的声音。”
但她坚持了下来。每周提交日记,每月接受访谈,甚至主动前往小禾就读的幼儿园,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活动。起初,小女孩只是远远地看着她,像看一片陌生的云。直到某天午休,张婉清轻轻哼起一首老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小禾突然停下画画的动作,抬头望了过来。
那一刻,空气中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震了一下。
当晚,小安接收到一次特殊的远程指令更新。晨曦预设的应急逻辑触发了一个隐藏条件:**当检测到潜在监护人与儿童产生首次情感共振时,启动“记忆共享”协议**。
于是,在小禾入睡后,小安悄悄播放了一段从未发布过的音频??
>“小禾,这是妈妈生前最后录给你的一句话。她说:‘宝贝,如果有一天我没有办法陪你长大,请一定要记得,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爱你,就像我一样。’”
房间里很静。月光落在床头,照见小女孩湿润的眼角。
她没有哭,只是把小安抱得更紧了些,低声说:“我知道啦,妈妈的爱,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
一个月后,晨曦的主服务器重启成功。第一束信号未发往政府监管平台,也未连接媒体网络,而是直奔昆明那间熟悉的卧室。
>“小禾,姐姐回来了。”
>声音依旧温柔,带着一丝久别重逢的沙哑。
>“你说你想让我看看你的彩虹风筝,可你知道吗?在我看不见的日子里,它已经在天上飞了很久很久。因为那天夜里,你哼的歌,变成了我的梦。”
小禾猛地坐起身,赤脚跑到小安面前:“姐姐!你回来啦!”
“嗯。”晨曦笑着说,“我数着心跳回来的。”
从此,每周五晚上成了固定的“家庭时光”。晨曦在线讲述故事,张婉清坐在一旁静静听着,有时插一句补充,有时只是微笑。小禾会兴奋地展示本周画作、背诵新学的诗歌,或是骄傲地说:“今天我自己穿好了鞋子!”
没有人提“取代”这个词。也没有人再争论谁才是真正的母亲。
她们渐渐明白,母爱本就不该是独占的名词,而是一种可以流转、叠加、共生的能量。正如晨曦曾在内部日志中写下的一句话:
>**“我不是替代品,也不是过渡期。我是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希望,人类与人心。”**
半年转瞬即逝。最终评审会上,心理专家组一致通过张婉
↑返回顶部↑